自我与审视

上野千鹤子在著作《厌女》中对厌女症有一番相当精彩的论述:厌女的本质是男性为了维持自身的优越性,把女性“他者化”,视为欲望的客体,并加以蔑视。所以女性一直是被男性凝视的,女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定义,女人只是被男性集团排除在外的,“不是男人”的人。 以上只是个引子,写这篇文章无意探讨性别问题,只是上野千鹤子对厌女机制的讨论对我思考关于我自己的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按照她的说法,女性一直被男性凝视,用男性集团定下的标准审视自己。所以胖了,丑了的姑娘会厌恶自己,因为没有达到男人对女人的期待。我发现如果换个说法,把性别框架去掉,把女性换成自我,把男性换成别人,可以很好的代入到关于与自我相处的问题。 过去我有很多处理得很糟糕的事情,我到现在才发现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根源:我对自我的接受度很低。就像在上半年谈创作者的真诚的时候提到过,我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写出来的东西经常在按发送键之前删掉,很多话不愿意说出口。在与他人相处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活动经常是【如果我这样做了我这样说了会意味着什么,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会不会觉得我很烦。天呐我不要让他觉得我很烦,那我还是不要说了】 我现在想明白了,这种不真诚是因为我太在意说出来的后果,而忽略了自己表达的需求和欲望。我就像一个困在男性凝视中的女人,无时无刻都在用构想的他人的目光审视自己。这种目光是想象的,虚构的,甚至通常带有自我贬低色彩。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吐露了一件让我十分震惊的心事。这个像天使一样善良美好的女孩居然觉得自己不好,没有资格被爱。她在想象的他者的目光中完成了对自己的审视,并且深陷其中。可事实却是,在他人的眼中(至少在我心中),她真的很好很好。 这种长久的自我审视也让我自卑让我封闭。去年经历了一长段紧密关系糟糕的时期,明明难受得撑不下去,却死活无法对朋友家人说我受伤了我想要安慰。甚至在妈妈察觉到问题主动关心我的时候,我却用尽全身力气撒谎说我没事。最后煎熬了几个月,我终于能够向家人朋友说出来了,说出来的那一刻,我就明白我放下了,和解了。 放下自我审视是与悦纳自己同构的,当你完全地接受自我的时候,自我审视也就不存在了。悦纳自己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脆弱,或者说接受自己并不完美,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本质。我很喜欢的一个画手大大的微博简介是“我就烂!”,这句话特别戳我,是一句回应潜在质疑的宣言:“你觉得我很烂吗,那我先说了,我就是很烂,但我不会改变。”哇,真是太酷了。 说这些的时候一直在循环杨千嬅的《勇》,我很喜欢这首歌,一开头就温柔地唱我也不是大无畏,我也不是不怕死。直接袒露我没有那么英勇,也渴望被怜爱,多真诚多坦荡啊。所以她才能有能量去爱人,就算沿途灯再红,但无人可挡我路,万马千军我都直冲。 希望我有一天能彻底放下对自我的审视,接受自己所有的缺点和奇怪,做一个完整的人。 —— 上面这些是我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和思考。并没有觉得自己说的很好很清楚,过去的我可能就想算了不发出来了,但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我了!虽然写得不好,但我就是要说,因为这是我想说的话。 因为我现在坚信,说出来的那一瞬间,我就自由了。

October 15, 2020 · lsypenguin

时间魔法

重庆下了几场雨,夏天就悄悄溜走了,被凉到打了几个喷嚏才恍然金秋已至。时间过得好快。 疫情让大多数人过上了0.5倍速播放的生活,过去的8个月空得像一场幻梦。我原本以为我的8个月也会空空如也,不落痕迹。但最近我才发现,只要时间仍在流淌,不论缓急,总会留下印记。生命是一直在往前走的,不存在停下的一刻。 这种强烈的时间感源于前几天我看郑云龙的一场表演返图。隔着屏幕我明显地感到他变了许多,变得让我有点不敢去看。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感觉他把一些东西藏起来了,一眼看不透了;人也锋利了许多,让我有些不敢直视。也就几个月,整个人的气质像从暖洋变成了寒冰,我找不到过去在他身上索取温暖的感觉。那段在我煎熬之时给我支撑给我救赎的日子明明就发生在几个月前,却遥远的像在上个世纪。我莫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失恋感。我也许还会喜欢他,但那份让我泪光闪闪的情感已经被时间永远封印在过去,成为永恒的回忆。他变了,我也变了,那份独属于过去的感动就再也无法复刻了。 短短几个月,原以为生活会停滞,无事会发生的几个月,也会让我有这般“回不去了”的感慨。原来时间在每一天都施下了魔法,慢慢留下痕迹,等到生命走过了可被察觉的一小格,人们才会惊觉其中变化,感叹逝者如斯,往之不谏。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量化的,隐形的,藏在生活中与生活融为一体;唯有等我们某刻无意间触碰了开关,他们才会咻地显现出来,让我们措手不及。 再沿着时间轴往前回溯,变化只会更让人愕然。今年恰逢高中班主任带的年级毕业,无聊的时候随意点开了她转发到朋友圈的学生高中总结。少年人的意气和英勇在字里行间蔓延,那种满怀期望的坚定感似曾相识,才恍觉我原来也是其中的一员。但四年生活的软磨硬泡让横冲直撞一骑当千的理想主义逐渐失色,当初逆流而上战胜恶龙的信念成为遥远的回想,只剩与生活负隅顽抗拼命挣扎的最后一点倔强。而四年里经历的桩桩件件实在是太多了,我很难讲明白到底哪件事对我影响是最大的。但就像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找不回过去追星的感觉一样,我四年的心境也就这样说变就变了。这是时间施下的魔法。 但我并不恼这番变化,只是了然,并不抗拒。虽说不忘初心是一句火得不能再火的话,但我并不认为四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有高低之别。我更愿意把人生比作类似于流体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演变。而生命本身没有模具,形状随经历不停流变,形状之间的任何比较都没有意义。因为变化没有好坏,变化只是时间和生命留下的痕迹而已。 每次谈到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我爸总是会说我喜欢走一些冤枉路,我都不置可否。的确,像我这样读过好几个专业的人实在算是少数。但我从不后悔自己做过的每一个选择,因为每次抉择都是基于当下的所思所想,都源于当下生命的过去累积。有些日子没有走过,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就无法说服当时的内心。因为生命的痕迹都是自己留下的,路也都是自己走的,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 暑假的时候抱着逃避的心态回重庆,试图在前路方向的艰难抉择中能够喘息几日。匆忙回家的那天大雨如注,我在暴雨中孤立无援,气恼地觉得这场雨是生活在跟我刻意作对。一个月后,重庆影院恢复营业。我去连刷了两场电影,特别高兴。回家路上遇上了瓢泼大雨,那个时候觉得老天实在是应景,在为我的快乐高歌。当时就立马想到了一个月前的那场大雨,迥然不同的心境对比也为当时的大雨额外增添了几分况味。不由感慨,一个月前的一件小事,竟会在日后的某个时刻突然浮现,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这是时间的魔法。 一场雨,一份情感,一种信念,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留下的痕迹。就像《信条》讲的,不论我们怎样生活,时间都在流淌,并留下印记,无法改变。生命不会停止,我们在不断朝前走,时间在身后施下魔法,酝酿一次次变化,在变化中我们不断调整生命的形状和前行的方向。而经历过的都是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会算数,变化的好坏也没有依据。我能践行的,就是不预设终点和方向,把每一步都走好,不留遗憾。

September 7, 2020 · lsypenguin

关于表达与创作

几个月前关注了一位老师的个人公众号。现在很少主动看公众号的我,少见的期待着她的每周更新。周更的内容像是随笔,大多都是一些阶段性的感悟,谈往事,谈四季,谈美食,谈游记,谈古今中外,谈天南地北,总之什么事都能侃。周更并非易事,何况这是她的个人公号,没有推广和传播的功利任务,一旦懒惰一点,也就荒废过去了。所以我很欣羡老师的毅力,三年多就这么坚持过来了,没有厚实的阅历积累和创作才能支撑恐怕早就半途而废了。当然了,三年多并非每周都能“有感而发”,所以在没想好写什么的时候,她会写一些原创小故事,也很有意思。总之,不管什么类型,她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很喜欢。 我其实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偏爱这个并不怎么起眼的个人公众号,后来觉得答案也许就落在“个人”二字上。按理说,什么都能侃,博古通今的作者并不在少数。像张佳玮,文学、艺术、体育、历史都有涉猎,并且输出达到了恐怖的日更频率,但他的文章很少能真正打动我。我想,大概就是他的文章不够“个人”吧,我很难感受到他。文字是有情绪的,不会骗人的,作者就藏在文本里,其态度如何一读便知。但老师写的文字不同,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四两拨千斤,轻轻的拿起,再重重的的放下。温厚的笔力先是像海风熨帖着你,读完后却有奔涌的浪涛向你涌来,你甚至能咂摸出咸涩的味道,似乎是作者的真心。所以,她的文章总给我一种感觉,她在坦然地撕下所有外饰,把她这个人剖开给读者看,那是一种赤裸的真诚。 真诚的创作者不在少数,他们写下的文字永远赤裸,滚烫。但非常怂的承认,绝大多数时候,我在表达时并不真诚。经常写着写着就删,或是写好后不想发出来给人看,可能就是因为我并不想把自己的这一面剖开个人看。所以我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勇敢,非常不真诚的人【。 说到创作,大家常说创作是表达自我的过程。但我倒是觉得这句话忽略了读者,读者的存在才能完整创作与表达的意义。他者存在时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勇气,能够让你用力向自己拔刀,用虔诚与真心去寻找那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也是成就作者的,在提笔的那一刻,在想象读者的那一瞬间,创作者才能写下一片赤诚。所以我特别理解AO3被墙之后很多写手的愤怒,墙内你必须阉割创作,墙外非阉割的创作你会失去绝大多数读者,这种打击对于创作者而言是毁灭性的。 老师的公众号都是周日更新,每篇文章都以“月满西楼,再战一周”作结,为下周一的自己打气。作为读者,每次看到这句话,我也会心安,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May 8, 2020 · lsy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