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的胜利

S前几天告诉我,她觉得自己落入一片混沌,她好害怕再次失去自我。 如同大多数女孩一样,S在敏感自卑的青春期留下了遍体伤痕。欺骗,背叛,轻视,冷暴力,一刀一刀,深深刺进她的身体,把她划烂打碎。这位勇敢的女孩不是没有自救,但可怜的她在那个时候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伤口,没有人教她。于是她不断用错误的经验保护自己,直到让自己遍体鳞伤。 听她聊起那些往事,我表示遗憾和心疼,她笑着说没事。也许是命运眷顾勇敢的女孩,她说自己冥冥之中被引到了一条正确的疗救之路,她在这条路上开始寻找和建立自我,那些伤口在慢慢愈合。 三个月前她告诉我她crush了一个男生,但那些陈年伤口仍在隐隐作痛,她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件事。我告诉她,别怕,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不出我所料,这位勇敢的女孩选择了直面。她诚实地记录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不断跳出来分析自己。她鼓起勇气做了许多她之前从来无法做到的事情。她喋喋不休地向我分享她的快乐,纠结,顾虑;她生气地向我诉说觉得受到伤害的感受;她越来越多地用“我”作为主语,将感受的标尺对准自己。我看到她越来越清晰有力的自我。 那个男生对S也有意思,让她的这段实践有了更多可以去探索和发现的内容。在提起那些他们相处的快乐瞬间时,她俨然一个青春期少女。对此S回应道,她觉得她没有真正的青春期,她这是在10年后延迟体会青春。她过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压抑自己的感情,这次她允许自己尽情感受,这让她感觉特别好。我为她高兴,也有点担心敏感剔透的她再次受伤。 我提醒她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她点点头对我说,她觉得这次的感觉跟以往都不一样,她觉得就算受伤也是因为自己让渡给了对方伤害她的权力,她有信心自己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把这个权力收回。这个女孩比之前所有时候都自信和清醒。 但只有清醒怎么可能构成爱情。她仍不可控制地让这段关系影响她的情绪和生活。她反复向我提起不久后他们将会说再见,她好像很怕谈到分离,时间和空间的分隔让她想起很多逐渐疏远的故人。她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说再见的时间,在分离前夕,她在强烈的情绪风暴中失重。她谈起这件事的态度很摇摆,她觉得如此浓烈的情绪对她而言是一次无比珍贵的体验,但她又很懊恼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过于强烈的情绪。 她在情绪和自我的张力中不断拉扯,有一天她开心地跑来跟我说,“就算没有他我也有更好的生活”。这是属于她的self- empowerment moment,眼前的这个姑娘又变得更坚强了,我真为她高兴。 或许是命运想要帮助她去体验更多,离别并没有如期发生,S和那个男生的故事仍在继续,并且事情发生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他们很快互相表明了心意,关系向前踏了一大步。但从她描述的只言片语中,我感觉到那个男生并不成熟,他有很多害怕和顾虑,会出于自私做出伤害S的行为,这对S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S表示赞同,她说她有时也隐隐觉得奇怪和不对。但出于喜欢,她犹豫后还是想要继续试试。 他们在一起dating,S如愿得到了她三个月前就暗暗期望的东西。但是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她没有时间好好消化,在高密度的快乐间隙,她觉得自己身处一片混沌,她害怕她会失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我。我问她,你在这段关系中想要什么。她想了很久,说不知道,这是她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没有想过的问题。 那些过往的伤口还没有真正愈合。在跟那个男生相处期间,她很多下意识的行为模式都让她回想起曾经的她,她发现尽管自己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不够。她想要take control,掌控感才会让她感受到自由。有意思的是,那个男生也向她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说他感觉只是他在握手,但S没有握手。我告诉她跳出来观察自己,说出想要take control是了不起的进步。不要害怕握手,主动握手的人也可以主动放手。 刚才我接到S的电话,电话那头她平静地告诉我说这个故事彻底结束了。那个男生跟她聊了过去两周他们一直没有彻底面对的问题,谈论他们各自对于彼此,对于这段关系的看法。S意识到,他们两人对亲密关系的观念十分不同,他们过去两周的快乐是基于喜欢而不是合适,通过激情维持的关系注定像烟花般短暂。她原本想要在分开之前可以尽情享受这段关系,但直觉告诉她,对方的状态没有办法给到她需要的东西。我们互相喜欢但不合适,只能就此打住,S在电话里冷静地说道。 一个月前,在某个傍晚的街头,她落入剧烈的情绪风暴,无限悲伤。一个月后,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她步伐坚定,感受到了自由。 她说她很喜欢那个握手的比喻,现在她主动放手了。 我笑着回答,恭喜你,这是你自己赢得的胜利。

February 14, 2023 · lsypenguin

Left my heart in Semporna

从马来西亚回来一周多了,再不写游记记忆都不新鲜了。结论说在最前面,这是我最开心最有意义最难忘的一次旅行。 那种特别真实强烈的感受很难用语言去捕捉,当我坐在香港十几平的小房间里去回想那段时光时,有几个画面不断涌现,闭上还能感受到当时心跳震动的节拍。 第一个画面是在潜水出海的快船上。我身体四周都被海水包围,周围一切寂静,只能听见船只引擎的轰鸣声,远处两旁的参照物在快速移动,时蓝时绿的海水接连不断。彼时彼刻,内心所有的喧哗与骚动都被海水吸收,只剩下平静。有无数个瞬间我都有想奋不顾身跳下去的冲动,那种冲动来自很原始的本能,本能地想要去拥抱最平静最舒适的海。这样的冲动并不陌生,心灵深处有一些画面因这种相同的感觉串联。在坚尼地城的岸边席地而坐,海浪离双脚最近的那一瞬间;《蓝》中朱丽叶·比诺什将整个身体蜷缩在蓝色泳池的那一瞬间;我都好想纵身一跃,在水中彻底解放自我,然后永远地沉睡。 第二个画面则是在水下,在海水里。水肺装备帮助我完成了想落入水中拥抱大海的愿望,泡在水中的那半个多小时是纯粹的享受和快乐,像是回到了妈妈的子宫。仙本那有着许多美轮美奂的水下世界,我看到了70米的沉船,绵延不绝的珊瑚礁,规模巨大的鱼群风暴。还有许多可爱的水下生物,比如鲨鱼,海龟,鹰鳐。看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奇观自然很幸福很珍贵,但很奇怪,对我而言能下水就已经足够开心了。在诗巴丹潜水的那天,我们游了10多分钟去追海浪风暴,没有看到其他什么东西,同船的人抱怨这一趟很不值得。但我其实特别开心,好像只要让我在水下,纯游泳都是快乐的…… 第三个画面是日落。日落与大海爱好者对于海滩上的日落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日落黄昏变幻时,眼前的风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每一秒都是永恒。如果说身处大海中央是海水用旷远的平静将我捕获,日落则用它强烈的颜色视觉震撼让我无法呼吸。在Tanjung Aru看日落的第二天,赵姐说以前的她会觉得这样美好的日落要是有人陪她一起看就更好了,现在的她觉得只要自己欣赏到才是最重要的。我很能理解她的想法,也明白我们都经历了很多痛苦和挣扎才走到现在这一步。我很高兴我们在彼此都恰当的时间相遇,一起欣赏了好看的,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日落。 第四个场景是一群人。旅行的魅力之一就是认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泡沫之外各式各样不同的人。这次在船上见到了很会玩很专业的玩票,谈论他过去的潜水冒险;遇到了在40+岁出来吃苦学潜水的阿姨,又帮助我打破年龄焦虑。还有我和赵姐的教练,一个典型的慢热选手,从最开始的寡言到最后肆无忌惮的开玩笑,人与人之间的connection就这样在短短几天建立。还有同船的其他教练告诉我们他第一次穿着短袖去西安旅游冻成狗的经历,在水下主动帮我拍照,拉着我给我指远处的鲨鱼,走的时候告诉我一定要回去找他玩。在仙本那最后一天晚上我们跟几个local在屋顶喝啤酒,去一家24/7的餐厅吃宵夜到凌晨,虽然聊的都是一些random stuff,但第一次真正在旅行的时候跟当地人聊天听他们的生活是非常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体验。 最后最后想说一下我的diving buddy赵姐,这次旅行如果没有她不会这么难忘。我们一起在凌晨的候机厅看潜水资料刷笔试题,第一次住胶囊酒店;在除夕夜当朋友圈的outlier,在房间里吃pizza和肯德基看着脱口秀沉沉入睡;我们一起在仙本那的超市感叹它们的零食怎么看起来都这么好吃,两个人在货架之间流连纠结;我们在船上互相抹防晒,检查装备,show off our secret skills;在机场到仙本那的车上一起听Central Cee, 梦想有一天我们能一起公路旅行;在Gaya Street的夜市走了好几圈选吃的,一起对着水果摊的腼腆少年两眼发光;两人四只眼变成行走的绿色检测仪,没有一秒不在找斑斓味的东西;我们一起在水下拉手游泳,她也骂过我动作太慢装钱都要装特别久;我们一起为自己拿到AOW的成绩高兴,计划着下一个潜点;我们在最后一天一起emo,聊那些让我们酸涩的心事。我们在启程前开玩笑说希望这次旅行结束之后我们还能是朋友,我觉得旅行结束后我跟她的关系更close了(至少在我心中) 现在写下这篇游记时,我在香港也已经发生了好多好多事情。马来西亚的10天对我而言不止是一次旅行,在那里所有的回忆和收获都无比真实和强烈,给我很多信心和力量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I left my heart in Semporna, hope we can meet again very soon.

February 12, 2023 · lsypenguin

Emotional Storm

You wake up from an exhausting slumber and glance at your phone beside you, realizing you have been waking up an hour later than usual these days. You chastise yourself for missing such an intense alarm. A following moment of sobriety makes you realize the emotional storm you’ve been going through lately. You forgive yourself, but then are quickly overwhelmed by the familiar sadness. You are alertly aware that external things are affecting your emotions and keeping you from functioning....

January 11, 2023 · lsypenguin

情绪风暴

你从一场疲惫不堪的睡梦中惊醒,看了一眼身旁的手机,这几天醒来的时间平均延后了一个小时。你懊恼地责备自己为何连如此密集的闹钟都能错过,片刻的清醒让你意识到你最近正经历的情绪风暴,姑且原谅了自己,随即被熟悉的悲伤笼罩。 你警觉地意识到外部事物正在影响你的情绪,让你无法健康运作。你不喜欢这样。于是你决定采取行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井井有条地洗漱完毕,坐下吃完一顿平静的早饭,然后破天荒地在工作日化了个妆,换上好看的衣服。一件件有序的仪式让你有种重新夺回自我生活掌控权的感觉,你心里稍微好受一些。 这不过是最近的一个缩影:你跌入风暴,在巨大的悲伤中无限沉沦,失重。有时在风暴中惊醒,审视自己的处境。在那惊醒的须臾之中,你成为你自我观察的实验样本。你在清醒和沉沦的状态中反复切换,艰难地寻找微妙的平衡。 这次情绪风暴是由分离而起。你在几个月前就料到了它的发生,开始做准备,只不过它们都杯水车薪。情绪的爆发突如其来,让你始料未及。你只是如往常一样走在傍晚人来人往的街头,盘算着还有多少天告别。哗,闸门被打开,悲伤如洪水涌来。 大多数时候你都被这种沉重的悲伤占据。在偶然的“清醒”时候,你惊讶自己这次情感的浓度,竟有点想要任凭自己沉沦的意思。过去你太过习惯忽视和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次的极度悲伤被你视为一次进步。你认为至少有情绪比没有情绪更好。 在“清醒”时你还做了许多其他尝试。比如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这次相遇到分离的种种过往,你的进步,你对自我的探寻和发现,你作为你感受到的快乐,忧愁和伤害。真是一段很难忘和很有意义的经历,留下的美好回忆那也足够了。你觉得好受一些。然后又被新一轮的悲伤淹没,如此循环往复。 你开始怀疑这种“清醒”是否也是此次风暴的一部分,自己给自己观察者的假象,做一些与情绪的无畏抵抗。不过你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你体察到的变化都是真实发生的,你相信真实的力量。 偶有一些事情能帮助你从风暴中暂时抽离。比如朋友跟你聊她的问题,让你知道真正旁观者的视角和感受是什么样子。那也难怪,人怎么可能不带任何主观地去面对自己。你再一次意识到自我的局限性。你知道你还能做一些事情让这次分离能不一样一些,但你仍然犹豫,踌躇,在情绪中沉溺。 这是一场发生在一月的风暴。如果你愿意,可以将前几个月一并算上。你在风暴中悲伤,喜悦,升起又落下。你知道这场风暴即将结束,生活将重归平静。你清楚地知道你会面对将要到来的一切。 你珍视这场风暴,珍视它带给你的所有的好的,坏的感受。 你写下这一切也只是为了记录。风暴和风暴中的你都值得被纪念。

January 11, 2023 · lsypenguin

2022总结

又到了写年末总结的时候了。这一年发生了好多好多事情,事情发生的密度都很大,没来得及花时间去digest上一件事情,下一件事情就发生了。 千言万语,不止从何处说起。我打算摒弃过去的格式,想到哪写哪(意识流警告) 今年年初的时候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迎来了香港的疫情爆发。我在阴冷的天气里看着一拨又一拨的人离开,最初说好不会走的人都走了,好像就剩我自己一个人在寒潮中逆流而上,说不孤独都是假的。其实现在想来,当时回与不回与我而言根本构不成一个选择。对那时的我来说,光是想想回家我的状态,将过什么样的生活(非常堕落的生活,refer to我一片空白的大五下)我就连连摇头。孤军奋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的,深夜一个人听着冰冷的雨声怀疑自己到底在坚持什么。明明回去能够有“舒适“的生活,但为什么自己就是不喜欢不想要呢。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那段昏暗的日子走出来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turning point, 当你意识到你已经go through了的时候,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然后就是夏天,我最爱的夏天。7月是生日月,24岁的生日比22岁的年龄焦虑小多了,真是好的变化。然后去泰国旅游,在海岛上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回忆。8月的主题是电影,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看了好多好多场电影,在兵荒马乱地赶场中偶尔会为入职焦虑。 9月开始我的第一份full time工作。我都不知道该说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有这样一份非典型工作。在景色宜人的数码港上班,每天通勤沿途都有好看的风景,没有体会过中环金钟的peak hours,离那个印象中快节奏很stressful的香港很远。工作内容很challenging很有趣,需要我一直不停地学新东西,不会觉得无聊。又遇到一位从不push, fully trust you的老板,拿着一份还能养活自己的工资,好像没什么可以complain的。最大的压力来源是觉得老板太信任我,总担心自己做不好,配不上,常常有种too good to be true的感觉。在很confident和很自我怀疑的状态中反复横跳,struggle了4个月,希望明年项目能有一些大的break through。 过去一年认识了很多新的很有意思的人,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在来香港之前,或是读大学之前,我周围的人似乎都跟我share同样的背景。这当然是好事,意味着对方能天然地understand your sufferings.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这种太过同质和相似的背景让我们有非常接近的价值观,会给我一种everything is always standard的错觉,一切都有一个right answer。面对某个问题,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的反应都应该是A。但其实,在我的这个bubble之外,有很多人的反应是B,C甚至是D, E, F.当我有B这种想法的时候,我会怀疑自己abnormal, because no one thinks this way. 就像上半年我因为与大多数人的想法和选择不同而留下时,要是有很多人告诉我, hey staying in HK is pretty good,或许我就不会那么难熬了。对“成功从来只有一个标准”下长大的乖乖学生,实在是太需要看到这种alternative了。 这些有意思的人也让我意识到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自闭。作为一个INFJ(大写的I)型人,我一直都给自己定性为害怕social的社恐。的确,过去在一些聚会中,我经常有在一大堆人中间质疑为什么要在这里浪费时间的时候。但今年去过的好几个party,其实都玩得很开心,吸收了很多新奇有趣的ideas和information,跟有趣的人一起聊天并不是一件那么consuming的事情。为此我的两个takeaway是: 1)停止pua自己,if you didn’t have fun or didn’t feel comfortable, it’s not your problem, probably because other people are too boring and shitty :); 2) 不要对自己下太多定义和局限,introverted people can have fun on party as well!...

December 30, 2022 · lsypenguin

写作与自我

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去有很多表达欲旺盛的时候,但很多写着写着都无疾而终了。觉得自己写不好是最直接的原因,但好的标准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只是觉得无法发出来给人看。 我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同我的日记,memo,还有情绪废料,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人写的。在想象有观众读者的写作中,我会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有更多包袱。写这些文字背后的我当然都是真实的我,但总有一部分在字字斟酌中巧妙地隐藏了。 诚实地面对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写作(广义)可以说是我的一个习惯。我每天都写日记,偶尔会在公众号发一篇essay,还有一个本子记满了我混乱的random ideas, emotional things。在这些众多不同形式的写作中,那些内心最深处,最幽微,最脆弱的部分,只是偶然在某一小处迸发,稍纵即逝。如果能被文字捕捉,是我此次写作的意外之喜:”bingo!”现阶段的我,在想象读者,写一篇well-organized essay的时候,是绝无可能有这样的灵光的。 如果说写作是一条通向自我的道路,我仍然在入口犹豫不决,自我欺骗。自我欺骗这个词看上去有点严重,but it’s true. 反思这件事的契机是我最近遇到了一件让我情绪起伏特别大的事。我记录了一周有关这件事的所有情绪和想法,给自己立的规矩是不能删除任何一条记录(要知道删除是我在写作中,尤其是会公开的写作中,最常出现的动作) 这次“尽量诚实”的记录实验把我吓得不轻。短短一周,那条note上有十几条让我不愿承认是自己写下来的东西。它们像是我过往读过的意识流小说中最为激烈的高潮部分,非常drama,相互矛盾,共同勾勒出一个无比纠结挣扎的自我(尽管我这一周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表现得更“正常”了) 这是一次对于自我非常血淋淋的直接揭露,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尽力想要维持的生活静好的伪装,让我在白底黑字面前不得不承认我是那么地易碎。 而翻看我过去写的种种(尤其是选择公开发表的那些)字里行间背后似乎是一个很正面完整的人。就算面对一些挫折和迷茫,文章结尾都会奇迹般地消化掉。这些负面情绪以及它们被消化的结尾当然不是假的,但似乎也没那么真,或者说只是我愿意相信和展示的一部分真实。 而在这一周的记录实验里留下的幽深想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有许多条都能让我联想到过去某件事我有同样的反应,当时只是在大脑中忽地闪过,抗拒,逃避,不敢写下。紧接着,聪明的自愈机制用巧妙的借口将它们掩盖,试图利用时间让它们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 我很喜欢伦敦生活的女主Phoebe在某次采访中说的一句话: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之前我一直理解为,我们用写作记录过去生活的瞬间,让我们在回望的时候能taste到当时的酸甜苦辣,两次taste的flavor是一样的。现在我认为两次taste的flavor并不必需一样,它们甚至可以是截然相反的,我们用诚实的文字与当下的自我欺骗做对抗。 这种自我欺骗逃避与不敢触碰的感觉,让我想到某次hiking时在悬崖边看着远处突然被死亡的想象击中,忍不住想如果自己不慎落下去会发生什么,我死了之后去哪里,我现在在此刻活着有什么意义。“不能再想下去了,这太本质,太危险了”,我对自己说。 说回写作与自我。曾经有无数个幽暗的想法从我脑海中闪过,但我不敢将它们抓住,写下来。“太危险了”,我对自己说。 这样看,自我与死亡一样,都是让我恐惧不敢靠近的深渊。 Yiyun Li在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里面写了她被抑郁和死亡折磨的过去。我被她巨大的诚实打动,她的文字有中自痛苦中诞生的万钧之力。我相信真实的力量源于痛苦,这是我过去大多数写作都不曾有的。是我没有痛苦吗?当然不是,只是我一直在假装,没有勇气去面对罢了。 有一天跟朋友聊天聊到写作,他问我为什么写,都写些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I write for myself”我一直把自我当成我写作的motivation,但过去我的伪装太多了。希望今后我能用笔指向心灵更深处,诚实地去面对自我,面对所有丑陋,所有痛苦。

November 22, 2022 · lsypenguin

身份,家,重庆

身份认同是我最近(来香港后)才经常想起的问题,但如果往前追溯,其实在我离开家去上海上大学就已经埋下许多种子了。比如在上海第一次跟上海同学吃火锅,面对全桌(除了我)不用香油用麻酱当佐料的吃惊和难受;刚到上海在情绪激动处意识到不能用重庆话表达的失语和错愕。在离开家,以非旅游的方式在某个城市生活,是身份认同的伊始。 而身份认同这件事tricky的地方就在于,你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一定是因为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以外来人/移民的身份。换言之,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一定在你的舒适圈之外发生的。而离开家乡,开始漂泊之后,注定会出现你与故乡生活经验的断裂,好像不能完完全全地回去了。 上大学之后,我每次回重庆都有很多游客行为。比如拍江北T3航站楼的出租车;去拍朝天门大桥和洪崖洞的夜景;去江北嘴看对岸的来福士广场。我拼命地抓住这个城市显性的符号,试图用最快速的方式与留住与这个生养我的城市的记忆。可能我潜意识里知道,我很快就会离去,一定要拼命多抓住一些什么。 Why identity matters?好问题,我不知道。好像在你认识到它存在的重要性之后,它带给你的只有痛苦。大多数时候当你思考未来要去哪里生活哪里定居,故乡都是作为一个让你安逸舒适的备选存在(尽管大多数时候这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毕竟在哪里生活都是一地鸡毛)There must be some reasons pushing me forward away from my home, but I just can’t stop looking back. 身份认同到底意味着什么?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思维钢印?真的好难回答。我说不清怎样才算是重庆人(只是有户口当然不算),但不讲重庆话、说话轻声细语、吃火锅不吃红汤的一定不是重庆人。 我常说我的first language是重庆话,我最大的身份认同是重庆人(其实我能这样说也有一种privilege,因为我幸运出生在重庆,一个非常有城市性格的地方。性格鲜明的城市并不是多数。) 我身上有抹不掉的重庆印痕。我到现在激动时还是会冒出重庆话,吃太久清淡的饭菜还是会想吃重口的,不管心情好不好都很想爆粗口。我很接纳并自豪我身上代表重庆的部分,但也深知有一些非重庆的部分在阻挠我真正彻底回去,并且那些部分是让我痛苦的根源。 香港跟上海经常作为双城记来比较。其实重庆跟香港也挺像的,有山,有水,很local。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香港在我心中是霓虹闪烁的彩色,重庆则是雾气蒙蒙的灰色。在湾仔往铜锣湾方向看有一片特别像临江门,每次到那边散步都特别恍惚。离开家一年多了,我好想家(好恨那些让我不想/无法回家的东西)

October 3, 2022 · lsypenguin

盛夏2022

七月的尾巴是在泰国度过的。 在疫情时代下做出旅行的决定并不轻松。除了必须面对回香港要在酒店隔离七天的痛苦之外,我还面临着如果不幸在泰国感染新冠,就不能赶在签证过期前回香港续签证的风险。但在“一定要在最后一个暑假好好玩,不留遗憾”的精神感召下,以及身边朋友清一色“想玩就赶紧玩”的劝说下,我最后踏上了去曼谷的飞机。 现在解除隔离平安在家的我想到自己旅行前的纠结,好想对自己说good for you,做了一个很棒的决定,因为玩得实在是很开心。 下面是一些旅行杂记。 从索万那普机场去酒店的高架上没有来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实感,沿途城市建筑的风格让我误以为穿梭于国内某二三线城市,只有偶尔出现的泰语标牌在提醒我此时身处异国。随处可见的711,星巴克,麦当劳,H&M带给我的熟悉感又迅速消解了旅行中对陌生与新鲜的期待。有次在街上还看见了海底捞,更是让我错愕。真是好一个全球化。 亚洲地区某种程度上共享的文化血脉确实不能保证我映入眼帘那样的直观差异感受。但如果仔细多在城市中逛逛走走,还是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不同之处。 君主立宪和佛教元素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王室元素出现在许多建筑物中,许多高楼大厦外都垂挂着巨幅国王画像,建筑内也常见与王室有关的陈设。路边常见一些或大或小的佛像,堆叠着祭拜的鲜花,香烛。作为游客,尤其是来自一个没有君主立宪和宗教背景国度的游客,我起初觉得很新颖,但久而久之也被虔诚的氛围感染,内心生出一股尊敬之心。 泰国人信佛,讲究修行自身,有种达观和质朴的气质。觉得现代社会早已人心不古的我,此行遇到了很多良善淳朴的人。 在街上问路,对方会跟着你走几十米确保你去到了正确的方向;打车司机不够零钱找,会少算我们的钱让我们下车,而我已经习惯了香港街铺的“千元大钞恕不找换”(没有说香港不好的意思哈哈哈哈) 在普吉岛学冲浪的时候,下水前教练把我的手机裹在衣服里丢在座椅上,我下意识地问这是否安全,他真诚又自信地说很安全。当然后来我的手机没有被人拿走。只是我成长过程中听了无数个手机钱包被偷的故事,甚至就在不久前跟我同行的朋友说她妈妈的手机在锻炼的时候被旁边人拿走了,提防小偷变成一种本能。 当然上述这些善意的小瞬间我可以说这是因为旅游是他们的支柱产业,所以他们对游客态度很好。但逛街看了很久的东西没买,离开的时候店员仍然会真诚地跟你说谢谢和再见,而不是嫌恶你浪费她的时间而摆脸色,我更愿意相信是人本纯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次旅行没看到什么来自国内的游客,不过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相逢。 在潜水船上听到熟悉的乡音,于是迅速用重庆话相认。这位重庆老乡是个潜水教练,本来是个能到处玩顺便赚钱的神仙职业。19年疫情之后被困在普吉,就在岛上随遇而安开始研究做饭,告诉我他昨天做的尖椒鸡很香,花椒是从重庆寄过来的。他还给我讲了很多他看过的水下世界,壮观的风暴和鲨鱼,我心里暗暗立志一定要拿到潜水证。 船上还遇到一个从澳洲独自旅行的人。这位老哥因为不是很喜欢上一份工作,辞职后就出来旅游了。聊天中得知他已经玩了快一个月,泰国是他此行玩的第三个地方,他说自己也没有什么计划,一路都是随心而游。当被问起那你下一份工作会在哪里,他说god knows,那一瞬间我很震惊,因为无论如何我都无法想象自己能够裸辞然后无忧无虑地一个人旅游一个月,起码会先把下一份工作找到吧(苦笑) 写了乱七八糟一堆,看起来觉得是好无聊的一次旅途记事。但也许是我太久没有旅游,我觉得好快乐。 苦逼的现代人不能没有休假,不能没有旅行。 一个月前我许愿有一个快乐的暑假,现在她还剩最后几周了。我捏着一堆即将到来的HKIFF电影票,有信心这会是一个快乐的收尾。 朋友们夏天快乐!

August 11, 2022 · lsypenguin

毕业(n/n)

我又毕业了。 几次毕业我都有种长舒一口气的坦然,像是跑完一场马拉松,期间问心无愧的努力让我能够不留憾地奔向终点。在毕业之前想象离开总会以为自己很舍不得,但等到那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我却异常平静,不会回头,没有不舍。现在猜测可能是我内心深处其实清冷得很,很难激荡感情。毕业前的临别饭我都很少吃出伤感,对大部分人觉得各奔东西也没关系,对真正在乎的人也清楚这不会是永别。 高考结束那天我们班有大规模的聚餐,应该全班的人都去了。那天我很兴奋,没什么毕业的感觉,反而有终于考完了的快乐,镜头下的我都笑得很开心。高三那个暑假,包括大一结束后也有几次聚会,后面大家就慢慢淡了联系,变成朋友圈点赞之交。内心并不觉得可惜,觉得来来去去,最终一定会淡如水。 本科毕业的记忆更清晰可见,幸运地发生在国内疫情喘息的间隙。穿学士服留下了很喜欢的毕业照,收获了最喜欢的老师的拨穗。跟朋友们见面吃饭拥抱,在祝福中各自奔赴世界。我就这样匆忙地毕业,离开上海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留恋。 现在我又毕业了。疫情和本就松散的研究生项目,让这个毕业季更显冷清。学院小规模的毕业派对到场的人很少,没有那种大家一起毕业的实感,直到听到教授说”Congratulations”才在心里对自己说这算毕业了。 毕业除了宣告某个阶段的终章,也暗含着新阶段伊始。所以几次毕业,我除了有一种“这一切都结束了”的平静,还暗含着对下一场冒险的期待。作为一个经常性悲观的人在此时却很乐观,相信下一程会是一个好的篇章。 重庆,上海,香港,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经常有回家躺平的摆烂心态,但命运还是把我带向了更远的地方。月亮双鱼有很强的适应力,我融入新环境不成问题,但这枚硬币的另一面似乎昭示着注定漂泊的命运。毕业会收到好多诸如“毕业之后去哪里”,“会在香港待多少年”的问题,我心中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就像我虽然现在很喜欢香港,但仍难以想象我将会在这里定居。 有一天实习摸鱼的时候在日记本上宣泄情绪,在一堆情绪废料中,我写下了一句让我自己很震惊的话,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之所以震惊是因为至少会觉得自己属于重庆,但离开这座城市六年,确实没有信心说自己完全属于这里。我很爱重庆,我也很喜欢香港,但我觉得自己并不真正属于这些地方。漂泊一旦开始,就很难再说自己的所属之地了。 震惊之余这句话倒让我心安,既然也没有什么归处,就不用为停留在何地操心了。心安处就是吾乡。 Belong to nowhere 没想到把毕业写成这个画风,一定是跟香港这几天下雨见不到太阳的天气有关:D 但还是祝我自己毕业快乐,许愿有一个开心的暑假!

July 2, 2022 · lsypenguin

时间碎片

对着屏幕太久,我习惯性地把颈椎仰到最大角度,靠着电脑椅背,与天花板对视。完全仰视的视角,让我的目光自然地落在鼻头上,想象着它的轮廓,进而想象着整张脸的形状。紧接着,灵魂出窍,许多张电影里俯拍大特写的脸在脑海中闪回,以飞快的速度重叠、融合。最终,画面定格,那是一张我两三岁时的脸,我平躺在床上,正以同样的角度望向天花板。 啪!甬道被接通。 类似的“接通感”在这几天经常发生,像一场对过去的集中缅怀。 聊天的几个关键词就轻易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高三的大学城,一些微小的细节涌现,清晰的可怕。比如萌萌用来抄诗的那张薄薄的信纸,爸爸某次送饭做的鱿鱼,生日蛋糕的白色奶油,还有大开的蓝绿本印着呼吸与疗救,讲台上的眼泪…… 高三古行僧式的生活充满了挣扎与苦中作乐,并不轻松。但当这些过去的碎片在大脑皮层成群出现时,都被蒙上了美化的滤镜,让我沉溺。这也难怪,恋旧常在情绪低落时趁虚而入。 这次触碰开关的是Afra的微博评论“想听你们聊冬奥”。Afra是小声喧哗的主播之一,而小声喧哗是我最喜欢的播客,她们在一个月前宣布永久断更。 这评论嗡地一下把我拉回听小声喧哗的日子。她们聊的主题跟我的兴趣永远重叠,她们认真的悲伤,又认真的充满希望。 时间再往前走一些,回到在漕河泾的某次下班后。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想试试坐公交回学校,没想到公交比我想象中要堵很多。我站在公交车的后门,点开了首页推荐讲RBG的单集,在堵车中听完了整集。那是我第一次听小声喧哗,从未觉得堵车如此好熬。 后来我在吴中路上听她们讲花木兰,吐槽迪士尼对中国狭隘的想象;在静安的某条主干道上听她们讲social dilemma,反思资本与技术对人类主体性的逼迫;在坚尼地城B口的那段上坡路听她们聊沙丘中的科幻与生态学。 这些散落的碎片拼接,勾绘出我在劳累奔波中让精神得以喘息的部分图景。我悲观的把她们停更视作一种隐喻,影射我身上某种出口的收缩与消亡。 新年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转发推上的一个段子,说2022的发音与2020too一样。我当时只是笑笑,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因为一切都是好的迹象。但我忘了灾难发生都是没有迹象的,迅速猛烈,让你没有时间反应。 我又经历了一次疫情爆发,同样是在毕业的节点。朋友陆陆续续都走了,一个人在房间里跟湿冷的雨季一起发霉;实习因为疫情推迟入职,找工作又变成一个并不明朗的问号。大脑还来得及消化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打击,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开始说不清理由的情绪低落。 两年前我在阴冷冬天里的愤怒,绝望和迷茫,在今年香港最冷的寒潮中又体会了一次。 或许负面情绪会钝化人的记忆与感知,两年前的那段回忆很模糊,凝练成一些沉重的情绪碎片,没有历历在目的场景与细节,只留存着喘不上气的压迫感。 这些不停涌现的碎片让我的时间观念变得错乱,时间好像并非线性的。高三在操场跑步和大五在下班后听小声喧哗没有远近,同样遥远。甚至半年前来香港,三个月前跟朋友去离岛,一个月前过春节,前天晚上上网课都是同样久远的事。好像这样理解也并非有错,因为流逝的每一秒都在成为过去。站在眼前的坐标上,只有发生与未发生的分别。 而短时间内如此频繁的恋旧是我状态不好的一个表征。在无法乐观的憧憬未来的时候,我只能向过去求助。这时,与过去连接的触角变得尤其敏感。大量的碎片从不同的时间刻度脱落,汇聚。 碎片都是中性的,如何解读取决于当下的自己。这时自我保护机制发挥了作用,让我能往积极的方向进行解码。对于两年前疫情的再度经历让我绝望,认为这是一种轮回的诅咒。但我从中历炼出的稳定与豁达又给了我继续面对的信心。 一次有效的自救。 作为一个生活凭直觉的人,理性永远无法把我从情绪的漩涡中解救。我需要凭借一些模糊抽象的精神力指引我走出困境:可以是某本书,某句话,某部电影;当然,也可以是散落在过去的碎片。 我不知道这场风暴还将持续多久,此刻的自救是否真的有效。不过,写下的这些想法,会成为属于今日的碎片,尘封在记忆的盒子里,在将来某个时刻开启,成为新的砝码与力量。

February 23, 2022 · lsy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