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终将至

我外婆很高寿,今年92了。但她不是那种精神矍铄的老人家,看上去病怏怏的没什么力气。从我记事起她就有支气管炎,老是咳嗽;还经常感冒,吃药没有间断过,房间里充满了药瓶和药味。我的大姨说我外婆很“棉得”,重庆话里意思是说她虽然不精干,但能拖能熬。 就算是再能“棉”的人,生命也终有走到尽头的一天,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我们不知道那一天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临。 外婆熬过了最冷的冬天,却在大地开始回暖的时候感冒。起初我们所有人都以为那只是一场感冒而已,就像她过去经历的无数次感冒一样,很快就会平安过去了。 但命数这种东西谁又说得准呢。 我记得那天二姨来我家约好跟我妈去泡温泉,客厅里接到姆姆的电话说外婆还是很严重,让她们过去看看。当时我在客厅听到这通电话也没太紧张,心说感冒再严重能严重到哪里去。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我接到我哥哥的电话,说他马上就来接我,外婆可能不行了。 这是我懂事以来第一次在医院直面生死。到病房的时候外婆还在昏睡,头斜着耷拉在枕头上,似乎连睡正的力气都没有。她眉头紧锁,嘴巴微张,呼吸得很慢很轻。这个躺在床上垂危的老人,我的外婆,在我刚进门的一瞬间就将她的痛苦和挣扎无比强烈地传递给我。眼泪夺眶而出。 人和人之间的情绪和感受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像只需一眼我就感受到外婆的痛苦,她其实也能感受到我。我坐在床边唤她,她会流眼泪;我伸进被窝摸她的手,她会把我的手握住不放开。我刚到的时候,她们冲着我外婆说“你最喜欢的外孙来了哟”,我当时觉得这是徒劳她听不到的,但现在我相信她感受到了,她都知道。 之前我对死亡的认知都停留在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尽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老话听了不少,聊过死亡的书也囫囵吞枣看了一些,我对死亡的感受依旧很缥缈,贫瘠地想象着两眼一闭与世长辞。但当我具体地参与和感受之后才发现它并不只是生的对立面那么简单。死亡作为我们每个人必将奔赴的终点,与漫长的衰老和病痛紧紧相连,大多数普通人都逃不掉这两者的折磨。甚至在我见过外婆的苦痛之后,觉得能够干脆痛快地走是一桩难得的福分。 92岁的外婆躺在床上,只能占床铺不到二分之一的面积。腿已经不能正常伸直,一直蜷缩着;脚板很硬,有些畸形的骨骼还保留着她小时候被缠足的证据。曾经被肉撑开的皮肤在瘦削之后十分松弛地落在骨头上,薄薄的一层,轻轻一提就可以整片拔起,像极了即将脱落的树皮。躺在床上的她像婴儿一样弱小,脆弱,惹人心怜,但却又有着与新生命截然相反的暮气。 外婆最后没有走,情况有所好转。由于需要长期住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干预,家人将她转院去了一家类似于疗养院的医院,请专业的护工照顾。那一层楼都是像我外婆一样长期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照顾的老人,走廊里走动的都是医生和护士,十分安静,偶尔某间病房里会传出老人的呻吟声。 医院为了减轻照顾难度,有许多标准化的统一管理方式。比如外婆住院的第一件事是被剃了光头以便护工擦拭清理,会乱动拔针管的她被套上了防护手套阻止。长期卧床不能透气会导致褥疮溃烂,必须定期翻身,于是对于不听话不翻身的病人,护工会在腿上套一根绳子定期强行让ta翻身。 虽然我能理解医院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尽可能保证病人的健康和安全。但老人最后的生活被量化为每天输几瓶液,多久翻一次身,多久擦拭一次身体。个体差异化的需求被忽视和掠夺,每个人被简化为需要治疗和照顾的床号。 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记录的美国大多数疗养院每天都统一起床睡觉和吃饭时间,不能想睡懒觉就睡懒觉,也不能偶尔放纵想多看会电视而晚睡了。大多数老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并不快乐。 外婆多数时候都昏迷或恍惚,偶尔清醒的时候妈妈她们会抓住机会跟她聊天,像哄小孩一样问她,“你叫什么名字”、“你认得出我是谁吗”、“你有哪几个女儿”、“你最喜欢的是谁”。这样的场面总让我很悲伤,除了为她头脑不再清醒的身体状况忧心之外,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垂暮的老人丧失了主体性,被迫被当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这件事本身。 不论是被医院当成病人,还是被家人当成小朋友,抑或是被当成社会养老制度里的老年人口,她都无法再被当成一个正常的,具体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会耍小性子小脾气的人看待了。人之为人的体面和尊严竟必须为衰老做出妥协和让步,想到这里真的让人悲从中来。 Minari里面尹阿姨演的外婆在中风之后,用仅能自由活动的半边手脚颤颤巍巍地走到房子外面帮子女烧垃圾,这个场景直接让我泪流满面。想到我春节去看外婆的时候,当时她已经有点病的糊涂了。我陪她说了一会话之后睡在她床边,她不停用被子碰我,用十分绵软的声音说“冷,要感冒”。在我说我还没毕业还没工作之后,她糊涂的脑子仍然惦记着我,问我现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够不够用。 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停地学习,找寻意义。但床榻上的外婆却在告诉着我,最后她剩下的无非是能有所指的关怀与善意,和一些美好的念想。 常听老一辈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个人一直很质疑这样的生死观,觉得折磨着活受罪不如痛快地走。但当我问外婆难不难受想不想医好的时候,她都非常认真的点头。那认真的神情让我动容。 或许到那一步我也会改变如今的想法,现在的我也没资格为那时的自己做如此重大的选择。真到那一天。想必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答案。只是希望那时我还保有自主选择的能力,那时的回答能够被认真的倾听和尊重。

May 18, 2021 · lsypenguin

2020总结

跨年是一年中我最有仪式感的日子之一(另一天是生日)。这种仪式感可能源于我潜意识对自我一定会有所成长和改变的期许和要求,而带有强烈的辞旧迎新属性的新年和生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两个回望和检视自我成长的重要节点了。 2020没有逃过庚子年的魔咒,在病毒肆虐和经济萧条的阴影之下无人幸免。我则被迫度过了空空如也的半年居家生活,9月回上海实习之后生活才重新忙起来。一空一满,不同的感受和体悟,满足了有所成长和改变的自我要求,于是能够自得和平静地做出年末总结,不再像去年年底那样狼狈和痛苦了。 能总结的有很多,许多事之间又是相连和相通的。避免凌乱,列一个list进行梳理: 1.一些较大的改变 2.认识的有意思的人/事 3.一次难忘的旅行 4.一次难忘的现场演出 5.最喜欢的电影 6.最喜欢的剧 7.最喜欢的一本书 8.最喜欢的一首歌 9.前进的一小步 1.一些较大的改变 去年申请季,我对去美国是有执念的。心里对美国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向往,觉得我非去那里读书不可。但因为疫情和中美关系以及爸妈对此保守的顾虑,我最后被迫放弃了这个非去不可的念头。 放下的过程并不轻松。记得爸妈第一次找我聊这件事的时候,我真的很难接受,心里想的只有三个字:凭什么。就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信奉个人的拼搏和奋斗,认为all the efforts will pay off.所以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在外在变故面前如此不堪一击的时候,我非常崩溃。 我大概花了快半年的时间去接受这件事。在这件事算彻底翻篇之后,我才恍悟:原来我没去也是可以接受的,我也不是非要做这件事不可的。很多所谓非做不可的执念,不过都是跟自己较劲。选择之间孰好孰坏本身就很难讲清,太过执着容易画地为牢;倒不如松快地放手,学会放下,说不定另有一番景色和滋味。 之后我开始尝试在纠结的时候提醒自己别太固执,虽然并不能做到立马放下,但心中有一个警醒的声音确实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自己陷入计较得失的桎梏。这应当是我今年最大的一项改变。 2.认识的有意思的人/事 想分享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杜烧老师,不算认识,只是我单方面喜欢她。杜烧是我去年搞云关注的,她在给我追星层面的乐趣之外还带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新知。据我观察所得,杜烧老师是一个生活在成都,写字为生,偶尔远行,步入中年,依旧未婚的女性。有这样身份特征的人在我生活圈子里完全找不到第二个,因此她能够带给我很多鲜活的,我日常生活无法接触到的空气。 我生活的圈子和朋友都与我同龄,一群即将或刚刚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为升学和工作忙碌奔波。不想努力之类的抱怨和吐槽常有,但年轻人热血难凉,第二天依然会重振旗鼓努力奋斗。 而杜烧老师进入中段之年,完全就是另外一个画风了。她写自己的文章中常有能力有限,力不从心之叹。“到了中年,十几二十岁畅想过的那些未来全都被抹除了,就像沙画一样,手指一抹就推平到一点不剩。唯一能够做到的是过好眼下的生活,除非拥有自己的企业,事业心还很旺盛,否则很难去构思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会是什么样子,甚至三个月后都没有怀抱着强烈期待,因为心里清楚和此时此刻大差不离。”这样的口气,在我身边实在是少见。 她还写过她半途而废的许多件事,吉他、电子琴、二胡、数位板、颜料、画笔、大部头的书籍,说自己“原来这些年我就没坚持干好过一件事。”我们年轻人总会乐观的认为,没有坚持下去的兴趣之后一定还有重新开始的时日,而她就这样看透和接受了自己容易半途而废的本质。 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就此躺平,向现实妥协的中年人不在少数。杜烧可爱的地方在于,她相信自己难成大事,但并不懊恼,觉得就算“失败和普通”也是自己的生活。就像她写她半途而废的笛子,“于我自己,我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算一些,即使很大可能一生都没办法把笛子吹得婉转悠扬,笑傲江湖终究是一个迷梦。但因为尝试过,自知江湖就是忽明忽暗,有风有浪,风浪之中有潇洒的笛声,也有我干涩喑哑荒腔走板的两响短调。” 我的中学和大学虽然算不上顶尖的,但也还行,成长教育环境被成为精英的话语主导。努力奋斗成为优秀的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make a difference,甚至改变世界是身边大多数人的英雄梦。杜烧老师给我的感觉则完全是这些话语的反面,没有什么昂扬的斗志,没有什么要追寻的梦想,生活里常有捉襟见肘的尴尬。按照这套话语的标准,这一定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但我却很喜欢她,她写的文永远细腻温柔,拍的图永远盛有满满当当的感情。看到她分享猫,分享她的追星生活,分享远方的风景,我会真心羡慕: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好哦。 就算是一个普通人,做事常常半途而废,没有成为幻想的精英,没有做出什么大事,但依然可以自得快乐地生活。我曾经一度以为人生的道路只是一道成为“精英”的窄桥,挤不过去便是失败。看到杜烧老师这样分享她的人世观念,我才知道原来人生这样过真的是可以的,就算挤不过去等待我的也不会是深渊。 就像她写“到了一定年龄,多少放弃了幻想,从芸芸众生中看到了自己,量力前行。因为有更多的不一样的声音,有不一样的人,有或长或短的道路,或高或矮的楼房,有人清早在阳台上弹琴,有人深夜对着电脑屏幕叹气,大家背负着不同的快乐和相似的无奈,这是我们的江湖。” 第二个人是我实习的老板。 他爱憎分明,一点也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直观地表现就是脾气特别不好,经常凶人。但不知道为啥,我觉得他很可爱,一种拧巴的可爱。比如他经常用让你很难接受的方式指责你,但在他要离职的时候会因为觉得对不起大家而流泪。结果就是虽然平时大家因为他很凶不太愿意跟他相处,但每一个人都不能否认他带来的影响和启发。比如他喜欢看书,一个同事在跟他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确实阅读很有用,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儿子的阅读习惯。他身体里流淌着理想主义者的血液,常常愤怒,不愿意妥协,在职业生涯做了很多旁人认为很冲动的选择和决定。这样的性格在职场中注定不受欢迎,他也为此经历了很多波折和磕绊,但他还是这样横冲直撞的闯下来了,依然棱角分明,不收敛锋芒。但同时他又很真诚和柔软,在散伙饭上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说到动情处眼眶里闪烁着泪光。 他跟杜烧老师相比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反面,他身上仍有不安天命的冲劲儿,也不像杜烧看得通达,身上充满了许多矛盾和拧巴的地方,但这些正是很戳我的点。特别想看他之后是怎么样的,会不会被时间改变,会不会一直抗争到底。 3.难忘的旅行 今年唯一一次出门玩是10月去北京见朋友。小时候去北京的感觉就是大型旅游景点集中营,游玩的印象就是从一个名胜古迹奔波到另一个名胜古迹。作为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承载了很多符号意义,旅游景点里挤满了游客,感受不到城市本身的气息和风貌。这次再去,感受就很不一样了。 记得我从下飞机到走出机场都没什么太多感觉,直到坐上出租车,听到司机一句京味儿十足的“去哪儿”,我暗自发笑“Welcome to Beijing!”。进市中心之前,沿途的路都很宽,没什么高楼,路上也很少见到行人和商店,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好像停留在了十年前。从郊区开往市区的路上,我有一种强烈的行走在北方的感受:一种广袤国土的感觉,一种很原始的,很粗砺的力量。有很多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吐槽北京很土,我想这种土有一部分就是源自北方城市抹不掉的根植黄土大地的力量。 这次去北京主要就是见L,没想到时间已经快到我们认识十年了。怎么讲呢,十年足以改变很多人很多事,我们都变了很多。但缘分和时间就是很神奇,十年前的朋友有一些现在已经没怎么联系了,但仍然有一些情谊并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个看到什么好看好玩的会跑过来给我讲“你一定要去看这个”的人,在我做了什么傻事会嘴毒到一直嘲笑我的人。他很善良,好人一定有好报,祝他未来越来越好! 4.难忘的现场 因为疫情看现场的机会相比去年少了很多。最难忘的一场还是为了追星去看我们的歌节目录制吧。去节目当观众要忍受录制之前在寒风中排队等好几个小时,中途四五个小时不能吃东西不能随意离开座位,除了粉丝我觉得正常人很难坚持。但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现场去的粉丝还是会拼命地鼓掌喝彩应援,身处其中很难不被这种浓烈满溢的爱意感动。虽然饭圈有很多让人讨厌的地方,但抛开网络上乌烟瘴气的饭圈生态,我在现场感受到的那些是我认为追星最本质的快乐。 希林和容祖儿的合作,在最开始祖儿姐进唱的那几句我还有印象唱得如何,等到希林开始唱我能记起的只有我全程头皮发麻鸡皮疙瘩。那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生理反应,可能并不是因为她的嗓音有多好多撩人,而只是作为一个粉丝听到她声音之后激动到难以自持并且产生生理反应罢了。 5.最喜欢的电影 翻看了我的豆瓣观影记录,纠结了一番,选出了call me by your name。17年的片子了,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看,太喜欢了。青春的相识,悸动,试探,接近,吸引,缠绵,离别,每个阶段都是爱的不同面向,串联起来就是那个夏天最热烈的诗节。轰轰烈烈地开始再轰轰烈烈地结束,短暂火热又惨烈。用尽全力地爱,再无力地哭。在未来的人生里,只要想到你,只要有人提起你,一定是无法阻挡和无法消解的爱意。 6.最喜欢的剧 我选《伦敦生活》,一部披着喜剧的外衣但内核丧到不行的剧,边笑边哭是我观此剧的常态。女主一直没有从失去闺蜜的阴影中走出来,生活中也不善于向姐姐,爸爸和男朋友表达感情,总是把每件事情搞砸。在为数不多的吐露真心的时刻,对方总是离她而去。但看完两季你会发现,女主是最热爱生活,最懂爱的人。但就像女主爸爸说的那样:“我知道你比任何人都懂得怎么去爱,所以你才总是觉得痛苦。”交付真心的人可能不会幸福,最懂爱的人可能不会找到爱,很丧很难受,但映照的是我们自身的际遇。 7.最喜欢的一本书 非常不好意思地说过去一年没看多少书,要从为数不多的书中选一本的话,我会选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书很薄,很快就可以读完,也舍不得读完。正如标题,这本书解答了青年人各种各样的困惑,里面有里尔克关于孤独、爱、创作等问题的思考,好到我认为可以全书摘抄的程度,值得一读再读。 8.最喜欢的歌 过去一年迷粤语歌比较多,听得最多的应该是关淑怡的《地尽头》。看到有人说关淑怡是“气若游丝”的唱法,犹如鬼魅迫近在你耳边喃喃。她鬼魅的声线配上词的意境,真的好抓人,我听这首歌就会不自觉地循环一遍又一遍,想要跟她一起痛苦挣扎沉沦到底。 飞过天际,走到海角 要拾回快乐 双手摸索,双眼搜索 我尚有感觉 心似刀割,总算醒觉 胜地难闭幕 9.前进的一小步 我觉得我前进了很多一小步!最让我开心的是,我觉得我变得更自信更喜欢自己了。之前对自己有很多不自信的地方,勇敢地慢慢地说出来之后,对方反应都是惊讶,并表示并不是我自己想象的那样。以及身边有毫不吝惜赞美,每天都对我夸彩虹屁夸到上天的朋友。就这样慢慢觉得自己真的还是很不错的,很值得被爱的。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进步。 不论好坏,我都很期待2021。 希望我2021能更勇敢,坦荡。找到更自洽的活法,填装更多的快乐。 大家新年快乐!

January 3, 2021 · lsypenguin

自我与审视

上野千鹤子在著作《厌女》中对厌女症有一番相当精彩的论述:厌女的本质是男性为了维持自身的优越性,把女性“他者化”,视为欲望的客体,并加以蔑视。所以女性一直是被男性凝视的,女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定义,女人只是被男性集团排除在外的,“不是男人”的人。 以上只是个引子,写这篇文章无意探讨性别问题,只是上野千鹤子对厌女机制的讨论对我思考关于我自己的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按照她的说法,女性一直被男性凝视,用男性集团定下的标准审视自己。所以胖了,丑了的姑娘会厌恶自己,因为没有达到男人对女人的期待。我发现如果换个说法,把性别框架去掉,把女性换成自我,把男性换成别人,可以很好的代入到关于与自我相处的问题。 过去我有很多处理得很糟糕的事情,我到现在才发现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根源:我对自我的接受度很低。就像在上半年谈创作者的真诚的时候提到过,我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写出来的东西经常在按发送键之前删掉,很多话不愿意说出口。在与他人相处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活动经常是【如果我这样做了我这样说了会意味着什么,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会不会觉得我很烦。天呐我不要让他觉得我很烦,那我还是不要说了】 我现在想明白了,这种不真诚是因为我太在意说出来的后果,而忽略了自己表达的需求和欲望。我就像一个困在男性凝视中的女人,无时无刻都在用构想的他人的目光审视自己。这种目光是想象的,虚构的,甚至通常带有自我贬低色彩。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吐露了一件让我十分震惊的心事。这个像天使一样善良美好的女孩居然觉得自己不好,没有资格被爱。她在想象的他者的目光中完成了对自己的审视,并且深陷其中。可事实却是,在他人的眼中(至少在我心中),她真的很好很好。 这种长久的自我审视也让我自卑让我封闭。去年经历了一长段紧密关系糟糕的时期,明明难受得撑不下去,却死活无法对朋友家人说我受伤了我想要安慰。甚至在妈妈察觉到问题主动关心我的时候,我却用尽全身力气撒谎说我没事。最后煎熬了几个月,我终于能够向家人朋友说出来了,说出来的那一刻,我就明白我放下了,和解了。 放下自我审视是与悦纳自己同构的,当你完全地接受自我的时候,自我审视也就不存在了。悦纳自己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脆弱,或者说接受自己并不完美,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本质。我很喜欢的一个画手大大的微博简介是“我就烂!”,这句话特别戳我,是一句回应潜在质疑的宣言:“你觉得我很烂吗,那我先说了,我就是很烂,但我不会改变。”哇,真是太酷了。 说这些的时候一直在循环杨千嬅的《勇》,我很喜欢这首歌,一开头就温柔地唱我也不是大无畏,我也不是不怕死。直接袒露我没有那么英勇,也渴望被怜爱,多真诚多坦荡啊。所以她才能有能量去爱人,就算沿途灯再红,但无人可挡我路,万马千军我都直冲。 希望我有一天能彻底放下对自我的审视,接受自己所有的缺点和奇怪,做一个完整的人。 —— 上面这些是我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和思考。并没有觉得自己说的很好很清楚,过去的我可能就想算了不发出来了,但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我了!虽然写得不好,但我就是要说,因为这是我想说的话。 因为我现在坚信,说出来的那一瞬间,我就自由了。

October 15, 2020 · lsypenguin

时间魔法

重庆下了几场雨,夏天就悄悄溜走了,被凉到打了几个喷嚏才恍然金秋已至。时间过得好快。 疫情让大多数人过上了0.5倍速播放的生活,过去的8个月空得像一场幻梦。我原本以为我的8个月也会空空如也,不落痕迹。但最近我才发现,只要时间仍在流淌,不论缓急,总会留下印记。生命是一直在往前走的,不存在停下的一刻。 这种强烈的时间感源于前几天我看郑云龙的一场表演返图。隔着屏幕我明显地感到他变了许多,变得让我有点不敢去看。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感觉他把一些东西藏起来了,一眼看不透了;人也锋利了许多,让我有些不敢直视。也就几个月,整个人的气质像从暖洋变成了寒冰,我找不到过去在他身上索取温暖的感觉。那段在我煎熬之时给我支撑给我救赎的日子明明就发生在几个月前,却遥远的像在上个世纪。我莫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失恋感。我也许还会喜欢他,但那份让我泪光闪闪的情感已经被时间永远封印在过去,成为永恒的回忆。他变了,我也变了,那份独属于过去的感动就再也无法复刻了。 短短几个月,原以为生活会停滞,无事会发生的几个月,也会让我有这般“回不去了”的感慨。原来时间在每一天都施下了魔法,慢慢留下痕迹,等到生命走过了可被察觉的一小格,人们才会惊觉其中变化,感叹逝者如斯,往之不谏。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量化的,隐形的,藏在生活中与生活融为一体;唯有等我们某刻无意间触碰了开关,他们才会咻地显现出来,让我们措手不及。 再沿着时间轴往前回溯,变化只会更让人愕然。今年恰逢高中班主任带的年级毕业,无聊的时候随意点开了她转发到朋友圈的学生高中总结。少年人的意气和英勇在字里行间蔓延,那种满怀期望的坚定感似曾相识,才恍觉我原来也是其中的一员。但四年生活的软磨硬泡让横冲直撞一骑当千的理想主义逐渐失色,当初逆流而上战胜恶龙的信念成为遥远的回想,只剩与生活负隅顽抗拼命挣扎的最后一点倔强。而四年里经历的桩桩件件实在是太多了,我很难讲明白到底哪件事对我影响是最大的。但就像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找不回过去追星的感觉一样,我四年的心境也就这样说变就变了。这是时间施下的魔法。 但我并不恼这番变化,只是了然,并不抗拒。虽说不忘初心是一句火得不能再火的话,但我并不认为四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有高低之别。我更愿意把人生比作类似于流体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演变。而生命本身没有模具,形状随经历不停流变,形状之间的任何比较都没有意义。因为变化没有好坏,变化只是时间和生命留下的痕迹而已。 每次谈到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我爸总是会说我喜欢走一些冤枉路,我都不置可否。的确,像我这样读过好几个专业的人实在算是少数。但我从不后悔自己做过的每一个选择,因为每次抉择都是基于当下的所思所想,都源于当下生命的过去累积。有些日子没有走过,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就无法说服当时的内心。因为生命的痕迹都是自己留下的,路也都是自己走的,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 暑假的时候抱着逃避的心态回重庆,试图在前路方向的艰难抉择中能够喘息几日。匆忙回家的那天大雨如注,我在暴雨中孤立无援,气恼地觉得这场雨是生活在跟我刻意作对。一个月后,重庆影院恢复营业。我去连刷了两场电影,特别高兴。回家路上遇上了瓢泼大雨,那个时候觉得老天实在是应景,在为我的快乐高歌。当时就立马想到了一个月前的那场大雨,迥然不同的心境对比也为当时的大雨额外增添了几分况味。不由感慨,一个月前的一件小事,竟会在日后的某个时刻突然浮现,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这是时间的魔法。 一场雨,一份情感,一种信念,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留下的痕迹。就像《信条》讲的,不论我们怎样生活,时间都在流淌,并留下印记,无法改变。生命不会停止,我们在不断朝前走,时间在身后施下魔法,酝酿一次次变化,在变化中我们不断调整生命的形状和前行的方向。而经历过的都是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会算数,变化的好坏也没有依据。我能践行的,就是不预设终点和方向,把每一步都走好,不留遗憾。

September 7, 2020 · lsypenguin

共情

连续在家待了半年,跟家人相处有了很多新的体验。就拿我妈来讲,她情绪敏感,容易起伏。在家这段时间,我变成了她情绪上的一个出口,经常听到她的念叨,倾诉的内容一般都是工作上的抱怨,或者我爸又做了什么惹她生气的事。她似乎在情感上很依赖我,喜欢拉着我说个不停,反反复复给我描述这件事如何让她不爽。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难以共情的,无法理解她为什么会被这件事困扰,只能尽量做好一个倾听者,然后努力给出一些回应和安慰。但从我的角度来看,那些安慰都是徒劳,在我无法设身处地理解她的时候,安慰的话只能是一些万能金句,苍白空洞,并不能起到多少作用。 这种因无法共情而不得已的敷衍让我愧疚,我试着反思自己日常里与他人的相处,发现自己好像能够真正共情的时刻的确很少。在朋友遇到难过的事情绪低落的时候,我比较喜欢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试图说服对方这件事不值得你难过/我们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我喜欢用表情,但很少讲出什么基于共情的感性话语,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说。当然,这并非是对对方境遇的冷漠,我会替对方感到真切的难过。但这种难过并不是基于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而只是源于在乎的关切。 我并不是完全无法共情,看小说看电影看剧也会浸入故事里看到痛哭流涕。当然这少不了作者艺术创作的功劳,作品中的戏剧张力更容易放大和渲染我们的情绪。但即便如此,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get到的点会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看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抛开一些得到普遍认同的情感共识,每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微妙细小的情绪感受上都是特别私人化的,无法共享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无法实实在在地共情应当是相处的常态。这似乎是人类关系的虐点之一,无论个体间如何在乎,相爱,完全的相互理解是一件没有可能的事。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孤独地自转。虽然这件事确实很虐,但我又觉得,不能完全理解并不能阻碍人们努力相处,这是人类可爱的地方。我自己也是一个情绪极易起伏的人,在我吐槽求安慰的时候,对方很有可能无法理解我当下的感受,我自己的情绪也需要最后由自己消解。但其实有人能接受我的宣泄,能给我回应,即使并不理解,对我来讲,也足以稀释情感的浓度,与当下的情绪做一些抗衡。 所以无法共情不是具体某个人的问题,它根植于个体无法相互理解的宿命,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像廖一梅说的,每个人都很孤独,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是啊,遇到了解固然弥足珍贵,但那既可遇也不可求,在相处时能捧着一颗真心,那便足够了。

June 11, 2020 · lsypenguin

关于表达与创作

几个月前关注了一位老师的个人公众号。现在很少主动看公众号的我,少见的期待着她的每周更新。周更的内容像是随笔,大多都是一些阶段性的感悟,谈往事,谈四季,谈美食,谈游记,谈古今中外,谈天南地北,总之什么事都能侃。周更并非易事,何况这是她的个人公号,没有推广和传播的功利任务,一旦懒惰一点,也就荒废过去了。所以我很欣羡老师的毅力,三年多就这么坚持过来了,没有厚实的阅历积累和创作才能支撑恐怕早就半途而废了。当然了,三年多并非每周都能“有感而发”,所以在没想好写什么的时候,她会写一些原创小故事,也很有意思。总之,不管什么类型,她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很喜欢。 我其实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偏爱这个并不怎么起眼的个人公众号,后来觉得答案也许就落在“个人”二字上。按理说,什么都能侃,博古通今的作者并不在少数。像张佳玮,文学、艺术、体育、历史都有涉猎,并且输出达到了恐怖的日更频率,但他的文章很少能真正打动我。我想,大概就是他的文章不够“个人”吧,我很难感受到他。文字是有情绪的,不会骗人的,作者就藏在文本里,其态度如何一读便知。但老师写的文字不同,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四两拨千斤,轻轻的拿起,再重重的的放下。温厚的笔力先是像海风熨帖着你,读完后却有奔涌的浪涛向你涌来,你甚至能咂摸出咸涩的味道,似乎是作者的真心。所以,她的文章总给我一种感觉,她在坦然地撕下所有外饰,把她这个人剖开给读者看,那是一种赤裸的真诚。 真诚的创作者不在少数,他们写下的文字永远赤裸,滚烫。但非常怂的承认,绝大多数时候,我在表达时并不真诚。经常写着写着就删,或是写好后不想发出来给人看,可能就是因为我并不想把自己的这一面剖开个人看。所以我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勇敢,非常不真诚的人【。 说到创作,大家常说创作是表达自我的过程。但我倒是觉得这句话忽略了读者,读者的存在才能完整创作与表达的意义。他者存在时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勇气,能够让你用力向自己拔刀,用虔诚与真心去寻找那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也是成就作者的,在提笔的那一刻,在想象读者的那一瞬间,创作者才能写下一片赤诚。所以我特别理解AO3被墙之后很多写手的愤怒,墙内你必须阉割创作,墙外非阉割的创作你会失去绝大多数读者,这种打击对于创作者而言是毁灭性的。 老师的公众号都是周日更新,每篇文章都以“月满西楼,再战一周”作结,为下周一的自己打气。作为读者,每次看到这句话,我也会心安,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May 8, 2020 · lsypenguin

2019

2019非常难捱 每天都疲于奔波 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根本无处可逃 忙碌的间隙留给我并不多的思考时间 我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 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意义」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是的,意义似乎是生活哲学的终极命题,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在十字路口,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是平添了这种痛苦 不过在亲历了种种社畜生活后,倒是顿悟了一件事:要放弃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2019这个世界都过得不好 我周围的朋友大多都深陷焦虑,抑郁情绪不断蔓延 似乎大家都对能彼此的负面情绪感同身受,似乎和我面对同样的问题 “Every generation gets their own problems dumped in their lap.”大抵如此 令人难过的社会事件频发 结构性束缚仍然难以冲破 女性独立与性别平等仍然遥遥无期 各种强权欺压在鲜活的个体之上,泯灭人性为所谓的各种主义与正义做注解 网络世界的攻讦与谩骂不断,言辞之恶毒人心之阴冷让人心寒 2019,除了每天太阳照常升起,我看不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好的迹象 2019也并非完全昏暗 爸妈仍旧在身后 与老朋友仍旧相爱(请自行对号入座 也认识了一些有趣的新朋友 从不追星的我也开始真情实感的追星 感谢小郑能够活得如此完整,滚烫 看到一个理想主义的骑士也能在这个世界仗剑驰骋,活得幸福璀璨,真好 从不磕cp的我也真情实感的搞起了云次方 每天都在为他们情真意切的情谊流泪 一个燃烧的太阳,一个自制的月亮,星轨交织,相互照亮 感谢给我疲惫不堪的感情生活带来了慰藉 还是要相信美好,相信爱 2019真的太漫长了,我一点都不想再来一遍 2020总会变好吧 会吧?!!!!

December 30, 2019 · lsypenguin

天使在美国

来说一部最近看的最喜欢的话剧《天使在美国》。 这部剧真的包含了太多东西…种族、宗教、阶级、政见、性向、社会角色都囊括在了这部宏大的史诗里。还有关于冷战的历史叙事,老美才心领神会的政治梗,各种魔幻现实的穿插,以至于我既羡慕又担心能够去现场的人能不能坚持完七个多小时高强度的艺术洗礼… 第一部《千禧降临》由几个平行的故事逐渐展开并深入,舞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顺提,这部剧的舞美也是我见过震撼出色的…) 在三个场景不断的旋转和平移中,三个平行的故事上演 加菲饰演的普莱尔•沃尔特(Prior)被诊断出了艾滋病,他的partner路易斯·爱伦森(Louis,James McArdle饰)因为恐惧选择离开。 小狼演的乔·皮特(Joe)是同性恋,隐婚。他与妻子哈珀(Harper,Denise Gough饰)的婚姻无爱,双方都陷入深深的痛苦中。Harper成天靠大量的安眠药度日。 (由此可见,同妻是真的很惨很可怜…) Nathan Lane演的Roy Cohn是一名深柜。与现实中长期被边缘化的性少数群体不同,Roy是一位权力极高的律师,脾气暴躁,飞扬跋扈,甚至可以说十恶不赦。就在他罹患艾滋,弥留之际,在病床上也要让仇人的亡魂为自己唱歌,以获得某种“胜利”。 在病榻上仍然怼天怼地的Roy 在第二部《重建》中,抛弃恋人的Louis和Joe搞到了一起,分别被ex发现。 Joe决心为Louis付出一切,甚至脱掉了摩门教的第二层皮肤 (Louis是摩门教,摩门教里把内衣作为第二层皮肤,禁止脱下) (是的,小狼在这部剧中有一幕全裸镜头….) 但Louis发现自己与Joe是那么的不同,深爱的还是Prior,于是决心回去补偿… 与此同时,Joe的同妻Harper,在经历过痛苦和彷徨后,也下定决心离开自己的丈夫… Prior不断与天使斗争,不断在痛苦中追问和重建,最终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困惑和危机,重返人间… 上面这部分我只是用非常干涩的语言把大概剧情说了一遍。期间数不清的高潮和冲突,魔幻与现实的交织,还有演员们非常有张力与爆发力的表演,我完全无法表达出来… 下面说一些我自己很直观的感受吧。 这部剧虽然是在80年代写的,有一定的政治和时代背景指向性,但是他想要呈现,表达出来的,却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剧中的所有人都在各自的痛苦中挣扎。性少数、异教徒、同妻,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和阶层的人,全人类,都在经历这绝望: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人类对当下迷茫,对未来恐惧,生活纠结而扭曲,上帝却迟迟没有降临拯救荒诞的世界。 其实当下我们也面临同样的境遇。最近频发的事件让我们同样惊慌和迷茫,小到疫苗,#Me too,大到贸易战及其次生危机,民粹主义的兴起,民主的困境……青年在公共领域中的颓势,在私人领域中的浮躁,都让人不知所措,整个世界就是在绝望之中的,到处都是问题。 但是《天使在美国》却给了我安慰。还记得那个深柜,飞扬跋扈,十恶不赦的律师Roy吗,他是剧中唯一一个在痛苦中迎来死亡的人,是剧中唯一一个人类献给上帝的牺牲。似乎恶人就是有恶报的。 当然最安慰我的,还是Roy死亡的时候,他的仇敌,犹太人,黑人共同为他安魂。那一刻是温情的,所有的偏见和矛盾都在达成了和解。那一刻不关乎种族、政治和信仰,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平等。那种超乎所有阻隔的情感凝聚是那么的摄人心魂。 个人非常爱的一段,不喜欢Roy的两人为他安魂 最后,可爱的加菲饰演的可爱的Prior,告诉我们“上帝已死”。我们必须在绝望和痛苦中不断前进,必须摒弃对未来无谓的焦虑,必须自救。在千禧年的轮回中不断痛苦彷徨和进步,大概是人类永恒的使命与宿命。 魔幻时刻 最后感恩这么棒的表演与编排,至少给了我一些慰藉与坚定。

July 30, 2018 · lsypenguin

Fun Home

昨天看了Fun Home, 大概是为了呼应不再恐同日的某种奇怪仪式感吧。 这是一个les出柜之后,自己拒不出柜的男同爸爸自杀的故事。 最戳泪点的倒数第二首歌的时候,女儿和父亲一起开车兜风,女儿试图和老爸聊聊他们都心领神会的那个话题,但不管女主怎么尝试,父亲都顾左右而言他。那是他们相处的最后一个夜晚,真实的可怕。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悲情色彩。男主的同妻,默默守护着老公的秘密,隐忍地支撑着这个家庭。最后面对出柜的女儿,唱出"I didn’t give birth to you, to waste your days like me" 这好像在很大程度上影射这现实,几乎所有LGBT的家庭,从性少数的个体到亲属,都各自承受着不同的痛苦与煎熬。 的确,相比女权运动中等待解放的女性,同性恋群体的平权之路更为艰辛。他们不仅需要改变社会长期沿袭下来的“异性恋”的规训,还需要去清洗由于长期的成见带来的污名————如同性恋与艾滋病,同性恋与恋童。 就如同剧中的男同爸爸,很多同性恋者难以在社会中寻找身份认同,只能“偷偷摸摸”地满足自己的情欲,而“偷偷摸摸”这个词似乎就意味着不正当性。这种不正当性大多是来自家人和长辈的拒不接受。我曾经试图和我妈讲道理,试图让她理解这种正当性。但我妈用“我不听我不听”阻断了任何和她沟通让她接受的可能。似乎他们那个年龄的人的成见根深蒂固,并且拒绝了解接受和他们价值观相悖的一切思想。 女性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角色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但她们仍遭受着不公,所以Metoo才会引发如此大的共鸣与回应。而在社会中难以发生的LGBT群体,他们的前路与女权相比则更是一片迷雾。 如何让平权的思想影响不那么包容的地区和群体,甚至如何寻求制度上的合法化,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此外,如何根除同性恋与性暴力的成见,如何避免在传播途中出现的黄色与暴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它们不应当成为运动被污名化的理由。

May 18, 2018 · lsypenguin

Archives

archives

lsy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