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关注了一位老师的个人公众号。现在很少主动看公众号的我,少见的期待着她的每周更新。周更的内容像是随笔,大多都是一些阶段性的感悟,谈往事,谈四季,谈美食,谈游记,谈古今中外,谈天南地北,总之什么事都能侃。周更并非易事,何况这是她的个人公号,没有推广和传播的功利任务,一旦懒惰一点,也就荒废过去了。所以我很欣羡老师的毅力,三年多就这么坚持过来了,没有厚实的阅历积累和创作才能支撑恐怕早就半途而废了。当然了,三年多并非每周都能“有感而发”,所以在没想好写什么的时候,她会写一些原创小故事,也很有意思。总之,不管什么类型,她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很喜欢。

我其实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偏爱这个并不怎么起眼的个人公众号,后来觉得答案也许就落在“个人”二字上。按理说,什么都能侃,博古通今的作者并不在少数。像张佳玮,文学、艺术、体育、历史都有涉猎,并且输出达到了恐怖的日更频率,但他的文章很少能真正打动我。我想,大概就是他的文章不够“个人”吧,我很难感受到他。文字是有情绪的,不会骗人的,作者就藏在文本里,其态度如何一读便知。但老师写的文字不同,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四两拨千斤,轻轻的拿起,再重重的的放下。温厚的笔力先是像海风熨帖着你,读完后却有奔涌的浪涛向你涌来,你甚至能咂摸出咸涩的味道,似乎是作者的真心。所以,她的文章总给我一种感觉,她在坦然地撕下所有外饰,把她这个人剖开给读者看,那是一种赤裸的真诚。

真诚的创作者不在少数,他们写下的文字永远赤裸,滚烫。但非常怂的承认,绝大多数时候,我在表达时并不真诚。经常写着写着就删,或是写好后不想发出来给人看,可能就是因为我并不想把自己的这一面剖开个人看。所以我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勇敢,非常不真诚的人【。

说到创作,大家常说创作是表达自我的过程。但我倒是觉得这句话忽略了读者,读者的存在才能完整创作与表达的意义。他者存在时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勇气,能够让你用力向自己拔刀,用虔诚与真心去寻找那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也是成就作者的,在提笔的那一刻,在想象读者的那一瞬间,创作者才能写下一片赤诚。所以我特别理解AO3被墙之后很多写手的愤怒,墙内你必须阉割创作,墙外非阉割的创作你会失去绝大多数读者,这种打击对于创作者而言是毁灭性的。

老师的公众号都是周日更新,每篇文章都以“月满西楼,再战一周”作结,为下周一的自己打气。作为读者,每次看到这句话,我也会心安,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