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是我最近(来香港后)才经常想起的问题,但如果往前追溯,其实在我离开家去上海上大学就已经埋下许多种子了。比如在上海第一次跟上海同学吃火锅,面对全桌(除了我)不用香油用麻酱当佐料的吃惊和难受;刚到上海在情绪激动处意识到不能用重庆话表达的失语和错愕。在离开家,以非旅游的方式在某个城市生活,是身份认同的伊始。

而身份认同这件事tricky的地方就在于,你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一定是因为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以外来人/移民的身份。换言之,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一定在你的舒适圈之外发生的。而离开家乡,开始漂泊之后,注定会出现你与故乡生活经验的断裂,好像不能完完全全地回去了。

上大学之后,我每次回重庆都有很多游客行为。比如拍江北T3航站楼的出租车;去拍朝天门大桥和洪崖洞的夜景;去江北嘴看对岸的来福士广场。我拼命地抓住这个城市显性的符号,试图用最快速的方式与留住与这个生养我的城市的记忆。可能我潜意识里知道,我很快就会离去,一定要拼命多抓住一些什么。

Why identity matters?好问题,我不知道。好像在你认识到它存在的重要性之后,它带给你的只有痛苦。大多数时候当你思考未来要去哪里生活哪里定居,故乡都是作为一个让你安逸舒适的备选存在(尽管大多数时候这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毕竟在哪里生活都是一地鸡毛)There must be some reasons pushing me forward away from my home, but I just can’t stop looking back.

身份认同到底意味着什么?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思维钢印?真的好难回答。我说不清怎样才算是重庆人(只是有户口当然不算),但不讲重庆话、说话轻声细语、吃火锅不吃红汤的一定不是重庆人。

我常说我的first language是重庆话,我最大的身份认同是重庆人(其实我能这样说也有一种privilege,因为我幸运出生在重庆,一个非常有城市性格的地方。性格鲜明的城市并不是多数。)

我身上有抹不掉的重庆印痕。我到现在激动时还是会冒出重庆话,吃太久清淡的饭菜还是会想吃重口的,不管心情好不好都很想爆粗口。我很接纳并自豪我身上代表重庆的部分,但也深知有一些非重庆的部分在阻挠我真正彻底回去,并且那些部分是让我痛苦的根源。

香港跟上海经常作为双城记来比较。其实重庆跟香港也挺像的,有山,有水,很local。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香港在我心中是霓虹闪烁的彩色,重庆则是雾气蒙蒙的灰色。在湾仔往铜锣湾方向看有一片特别像临江门,每次到那边散步都特别恍惚。离开家一年多了,我好想家(好恨那些让我不想/无法回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