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总结

这一年我走过了许多起伏和变化,站在年末的节点,心里异常平静。千言万语的平静。过去一年所有热烈的激荡都缓和下来,融入进我的生命里,跟着时间缓缓向前流淌。 C对我说,你换了一个国家诶。是哦,我听到的时候似乎都不觉得是一件大事。虽然当初围绕着relocate也有许多事情发生,但如果现在要我去描述这件事,我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就只有简单的一句“从香港搬到了新加坡”而已。 慢慢细数,除了勇敢地到新地方冒险以外,我还是有许多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坚持了一年的therapy. 随着在therapy中碰触的问题越来越深,我发现了三个对我个人成长来说最为重要的母题:自我,原生家庭,亲密关系。这三股绳紧紧拧在一起,互相交织,铺就了一张名为trauma的网,一直裹挟着我。我在过去一年有去勇敢地面对每一部分,坚如磐石的死结开始松动。那面网带给我的不再只有束缚之梏,偶尔我能从中感受到网面的支撑之力。 那么就让我以这三股绳为线索串联起我的2023吧。 1.原生家庭 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是我看therapy以来最大的收获之一。我与自我、他人的关系,追根溯源几乎无一例外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一些根植但从未有机会去面对和解决的童年创伤,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和他们的parenting方式对我的影响。 在典型的中国家庭长大,我父母为我倾注了他们近乎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那是一些我没有办法想象和做到的牺牲。他们的生活重心都围绕着我转,是没有自我的家长。而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了一个没有自我的小孩,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高度依赖于他们。我害怕让他们失望,我害怕他们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我害怕他们不再爱我。我内心深处仍是那个渴望被爱和照顾的小孩。 而过去这年,随着我自己开始变得经济独立,我与他们心理上的相对位置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站在一个索取的位置,我很容易有失望的情绪,因为我想要从他们那里获得100%的理解和支持。而现在,面对他们我很少丧失理智,处理同他们的关系也更加游刃有余。有时候看他们的心态就像看小孩,那种微妙的位置调转常常让我觉得自己是真的长大了,精神也开始独立了。有一次妈妈向我抱怨,“每次都是我给你打过来,你从来不主动打过来”,要是在过去面对这样的“指责”我的情绪一定会被点燃,但那次我一点都不恼,想的反而是“你有需求表达出来还挺好的”。真是变化了很多。 这一年我与他们不是没有冲突。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情绪失控是来自我爸“有时候宁愿你读书没那么好”。这当然是杀伤力很大的一句话,足以让我自以为他对我的爱全部就此蒸发。原来他爱的不是我,他只是想养一个听话懂事能拴在身边的小孩。 我在我们三个人的群里敲下了我至今都为自己骄傲的一段话“我希望我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我才20多岁,我有自己想要去探索的路,我有自己想要去寻找的答案。一个女生在外面漂泊打拼很辛苦,很多男生都没有这个勇气,但是你们的女儿做到了。既然我都选择了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我希望得到你们的尊重,理解和祝福”。这段话发出去我就自由了许多,我不再处在一个被动索取的位置,我在主动地表达自我,争取理解与爱的确认。爸爸向我道歉,不擅长表达感情的妈妈说“妈妈一直在你身边,我一直都支持你”“我们一直是尊重你的选择,也很理解你的不易”。后来我离开香港那天,我爸给我发消息说为你骄傲。 那件事之后我与许多事情都和解了,而更让我高兴的是这是我自己主动争取来的。我渐渐地不再执着他们对我的爱是否有条件,我是否是他们心中的好女儿,我也不在乎我爸那句话是不是气话。但如果要问我我爸妈是否真的爱我,我想他们是爱我的吧。我知道这是我的幸运。 2.亲密关系 我这一年并没有建立起来严格意义上的relationship, but in a broader sense, I’ve experienced way more than before. 在香港上半年的那段关系我现在回想都觉得像是梦一场。所有好的,坏的,开心的,难过的,以极高的浓度在极短的时间内都体验了一个遍。我信奉体验派,觉得有这样的体验是能丰富我生命经验的好事。在我彻底move on和下头之后,去想那个人,心里只剩下一句“只是长得有点高的普男”(Please don’t judge me, I just cannot handle my weird obsession with height). 我现在还能捕捉一些当时的状态,比如当时的我是如何去感受和想象who he is. 尽管最后结果表明他不是一个值得的人,我在心里开了100倍滤镜去美化他,那种勇敢敞开心扉,用心去感受一个人的形状的生活状态是对我来讲为数不多的珍贵时刻。 人在非常态的混沌之中有着旺盛的创作欲。在这段起伏跌宕的关系中,我一直都在写在记录,发出来的就有4篇,更别说在notes里躺着的那些混乱无序的意识流片段们。写作对那个阶段的我来说意味着很多。比如它能帮我从关系中抽离出来去观察自我,随着客观和评论性的口吻越来越多,我对于这段关系和自我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写作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当文字被书写下来的时候,很多东西就已经被改变了。最开始的时候我无法用第一人称写,那对我来说很吓人,每写下一个“我”字就会有一根箭直射我的心脏。我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甚至还有一点半虚构。我挺喜欢半虚构非虚构的写作方式,非虚构的部分提醒我不要忘记当时那些容易被自己糊弄过去的情绪和感受(尤其是不好的),虚构的部分帮我插上了逃离现实世界的翅膀,让我在意识层面获得一些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力。终于在最后我能够用“我”去写那段关系了,那时过山车进入了尾声,我进入了一个相对平和的阶段,就像我现在用第一人称书写过去一样平和。 我想我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想起那段关系都会心颤。我现在一点都不想念他,我想念那几个月。准确的说,我想念那几个月里的自己。 在各方的鼓励下我开始用dating app, 有了许多乏善可陈的体验。总结下来就是,从不同维度论证了“男的基本盘真的不行”, GLOBALLY. 对于恶心得千姿百态的男人们我可以再多收集一些样本之后写一篇吐槽大会。对我来讲最重要的一个takeaway是我对于dating app模式的一种感受,以及那种感受带给我的启发:我是如何看待和进入亲密关系的。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我的使用体验,那就是难受。最开始我以为这种难受只是源于我对这种模式的不熟悉。但后来读到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分析现代人的爱欲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不适是有很强的可解释动因的。书里让我醍醐灌顶的一个部分是,将爱欲同资本主义与绩效联系起来,并且反复强调他者的“异质性”。在app最初填写profile的时候我就开始不适,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由一些量化的指标,几张照片和几句话高度简化。我需要费心力去选我好看的照片,写有意思的prompt去展现我是一个adorable person. 从外貌到个性,我整个人都变成了被展示出来的商品,待价而沽。我变成了被消费的对象,失去了哲学意义上的人格。每个dating lifecycle快如资本主义的快消品更新迭代:匹配,聊天(small talks), 见面(probably still small talks),ghost. 每一步都是一个二分节点,精确得就像互联网产品经理画的流程图。人们不知疲倦地重复每一个cycle,效率至上,恍若新自由主义online dating流水线上的机器。他者的“异质性”彻底消亡。 我恍然意识到,我感受到的不适,是我对这种十分资本主义的快速与浮躁的不适。我更崇尚自然和简单的相知。年底在海岛与P那段际遇缓和了我被物化和异化的拉扯感,但回到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森林不久,快速和高效的浮躁空气又很快将我吞没。在现代化的高效社会中,抵抗爱欲的消亡,捍卫我的人格,是我新年要去探寻的问题。 3.自我 在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中的变化最后都会回归到自我。“自我”这个词太庞大太哲学 了,很难去理清。凭直觉来说,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变化特别大,过去一年中模糊地抓住了一些线索,离“自我”更近。 过去这一年我开始反思我与我身体的关系。上半年的时候我因为跑步肌肉拉伤了三次。等到第三次的时候,我才痛定思痛,学会去倾听和尊重我的身体。 “痛就不跑了”这个简单的道理took三次教训才学会。中间还因为⻝物中毒和新冠生了两场病,切身感受到了肉体的脆弱性。记得某一天半夜从药物昏睡中醒来上厕所,半路不小心踩滑膝盖狠狠着地,我踉跄着站起来,心里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现在70岁的话那我之后都要瘫在床上了”。我们的肉身是多么的脆弱。 年底的时候我因为工作上的压力,身体出现了反应。直到医生说“可能是你压力太大了”,我才意识到原来问题出现在了我的精神上。虽然再一次对不起我的身体,但overall我觉得我自己是有进步的。我对身体的感知更敏锐,更快察觉到不对劲。通过我的身体我得以更了解“自我”的存在状态。后来信誓旦旦地说要养生,泡脚泡了两周就无疾而终,买了一堆养生药材至今还安静地躺在冰箱里。我开始有照顾身体的意识,但目前为止,我使用和消耗它的程度远远大过我照顾和滋养它的程度,希望我在新年能更好地与它相处。 除了肉体之外,对我来说另外一个探寻“自我”的重要要素是时间。时间是很迷人的东西。有时间就一定意味着变化,而我永远都为变化欢欣,因为变化意味着我还活着。这一年personally the most to my taste movie是past lives....

January 18, 2024 · lsypenguin

Death

The idea of death hit me multiple times during my Bali trip. The first time was when I was reading The Hours on the flight to Bali. I got to the part where Richard jumps out of the window to end his life. The last words he leaves to the world is to his loved one, “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ve been.” Then off he leaps, to the death....

January 5, 2024 · lsypenguin

P

我趴在冲浪板上等浪的时候在想下一个合适的浪要什么时候才会来呢,然后脑海里就会浮现P的脸和声音:”It’s ocean”我问他我明天能不能看到Manta,能不能看到海豚,他对我说”I don’t know, it’s ocean” 出发前我没有料到我会在这次旅行拥有如此美丽的际遇。太美丽了,一切都自然地发生,然后停在最美好的,应该停止的地方。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很好,很有礼貌很caring. 在refresher lesson上我每一次选装备,下水做一个skill他都会向我确认Are you happy with that? You good? 最后所有的skills复习完了,他在水下带我到处游,教我怎么用手对着呼吸器呼出的气泡打出一个完美的水球。我在游泳池里沿着太阳光的方向打了一个,那是我觉得我可以就在此刻死去的浪漫时刻。他在水下跟我击掌,我心真是快化了。水可以疗愈一切,放大所有温柔。 结束之后我坐在潜店前的小亭子跟他聊天,他给我分享我关于印度教的文化。他问我有没有宗教信仰,我说我没有,但我believe in karma, 他说那就够了。他平时就喜欢呆在家里,下棋,弹吉他。真安静,跟我想象中的海岛男孩子不一样。 激素的作用是很快的,当晚我就给朋友说,我觉得我跟我的潜导发生了chemistry. 第二天在船上他看到我在船头拿杯子到处晃,就从船尾走过来告诉我水在哪里接。他在briefing的时候我在穿湿衣,5mm的湿衣背后的拉链很难找,他看到我在费劲穿衣服就过来一边说话一边帮我拉拉链。他跟我并不在一个diving group, 但他在水下找到我,给我拍照,并示意我面镜往下拉。在他找到我之前,我因为面镜进水在不停排水,觉得很annoying. 后面几次潜水我的面镜再也没有进水了,因为我记住了面镜要往下带,不然会容易进水。 这些都是small sweet moments, 我觉得很浪漫,不多不少的关心,但都很unique. 第一天潜完水,他带着我骑摩托在岛上乱晃。在摩托后座,穿过许多寺庙和树,远处的海时隐时现,太阳很圆很亮,风吹在脸上,特别自由。他带我去的地方我都很喜欢,没什么人,我们就坐在悬崖边看远处的山和海。挺奇怪的,我们也没说什么话,但是很舒服,一点都不尴尬。两男两女,无所事事地在夏日的海岛骑摩托乱转,像是在演侯麦的电影。 我还记得最后跑上悬崖,橙亮的太阳一下子出现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快哭出来。他们在一边抽烟,我一个人坐在崖边看日落,内心汹涌。他拍了一张我看日落的背影,发了ig story. 我看到的时候一方面有点开心,但一方面觉得他是不是有点越界。我问他你为什么要用我的照片发story, 他说他觉得很好看,然后紧接着问我是不是介意。我一下子就不介意了,这样有礼貌的男生实在是太少见了。 第二天他带我去买药,很耐心地给我当翻译,然后带我去车很少的地方教我骑摩托。这次换他坐我后座,那是很暧昧的两小时。教我骑车会不可避免地有很多肢体接触,但就像这次整个际遇一样,一切都刚刚好,并没有越界一分。他录下了骑车的视频发给我,我看了说这个角度太死亡了, I looked terrible. 他说他觉得像一只cute cat. 哈哈哈哈哈好吧。 后面我们去Penida, 他和H请假跟我们一起玩,他请了两天假说这样可以spend more time with you.他一路都很caring, 像是照顾我们三个的家长,规划路线,找路,适时地提醒我们时间。我们约在他们的酒店喝酒,他骑车带我去超市买酒。我当时很担心跟他单独相处,害怕他说什么不合时宜的话毁了在我心中美好的一切。Thank god, 他什么都没有说,一路上只有夜色下的沉默和暗涌的情绪。 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候,我们相互道谢。他真诚的对我说,谢谢你能来,我也有了新体验,这次来Penida我去了好多之前我没有去过的地方。 然后一个淡淡的拥抱,结束了一切。 后来我跟V回到Bali, 他有跟V聊天,然后问V”Just curious, what’s S doing”. 他没有再来“骚扰”我,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边界和距离。 我在浮躁的城市看见和经历了许多粗浅低廉的感情,在海岛的这次际遇让我看到原来真挚简单的爱与真心仍然存在。这真是一段很珍贵的经历,像被微风亲吻过的湖面,涟漪慢慢地晕开,平淡绵长。我被彻底治愈。 I rushed to write everything down at Bali airport, which is the last thing that I could do for this beautiful encounter....

December 31, 2023 · lsypenguin

Ms.S

Ms. S早晨醒来,感到身体些不对劲。头晕目眩,大脑和身体有点不受她的控制。沉重的身体和低落的情绪组成一个漩涡,让她动弹不得。她不想挣扎,就想这样永远地躺在床上,再也不用醒来,在漩涡中永远地沉沦。 一个人,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所有被钝化的情绪和感受得以在这个狭小安全只属于自己的空间内得以彰显和扩大,一些飘忽危险的想法滋生扩张。她不自觉地走进思想禁区去触碰一些她平时绝不允许自己涉足的禁地。就像The hours里的Mrs. Brown开车到旅馆度过属于自己的两个小时,想到自己,想到死亡。”She imagines her stepping into a river with a stone in her pocket. Laura keeps stroking her belly. It would be as simple, she thinks, as checking into a hotel. I would be as simple as that.” 她想,最幽微的想法也不过如此,在一个旅馆的房间死去就像开车到旅馆,骗过前台拿到房门钥匙一样简单。 她幻想着自己的身体脱离实体空间,思绪带着自己在思维宇宙中随机游走。像是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些细小灰暗的物质从宇宙的边缘飞速向她所在的方向聚拢。顷刻间她感到压迫与不适。它们又来了,她想。她认得它们,它们由她过去生活中被中伤的瞬间组成,是她自我独处时的常客。当她回到现实世界重新扮演她的角色时,它们很快又会四散开去,潜伏在远处,伺机而动。 它们就来自于她的现实世界,她对此太熟悉了。一句句带刺的话,带有隐喻的,不带隐喻的,有心的,无心的。但在现实世界,她从未去好好面对观察它们,她没有机会,也不被允许。不适就像慢性毒药,她诞生于此地,天生对毒素有一种荒诞的适应力。 这是一种女性的困境吗?那些幽微的,积压已久的不适,只有在自我独处的时候才会有机会被解放出来。那些情感和情绪没有被正当地言说过,它们没有被当下的社会赋予存在的合法性。 她仍在感受它们对她的压迫,犹如千钧重的巨石压在胸口。她不想把它们赶走,所有的思绪,谜团和不自在,让她感觉她在作为她自己的存在。她想到费兰特提出的“自我监视”,去强调女性应当意识到自身在溃散,在随波逐流,意志被消磨的一种生存状态。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里,女性并不舒服自如。 S感到她这次在对抗一种庞大有力的系统,更具体一点是父权制度与厌女文化。在一个male-dominated area, 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女生,细微的不适感无所不在。那些伏在心底的思想钢印总是会适时地出现,与现实合谋。那不过是一些可笑的刻板印象,诸如男生更聪明,女生不适合做engineer. 虽然荒诞不经,但扎的根太深,太难撼动。她常常觉得自己只是一堵高墙面前的鸡蛋。 这就是女性的处境。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勇士,在艰难地与这个系统抗争。有时她觉得自己很悲壮,反叛者的悲壮。但有时她也很愤怒,凭什么她需要通过一百倍的努力去获取另一个性别生来就拥有的东西。更多时候她觉得无力,庞大的系统无法撼动。毒素悬浮在每一寸空气里,由呼吸进入她的肺部,然后融入血液,循环到她身体的每个角落。她的身体里将一直携带着那个系统罪恶的印记。 她想这次似乎碰到了一个死局。 但,不,好像还有希望。 有很多张脸从远处变得逐渐清晰。她看到携手跳下悬崖的Thelma and Louise; 她看到与她只有一掌之隔的C,和C那双含泪的,动人的,善良的眼睛;她看到在某个车后座,她与两个女生相拥而泣,她们因为共苦所以相互理解;她问“有时候你会想外婆吗”,她听到电话那头妈妈细细的抽泣声… 接着,她想到了过去的某个梦境,半虚半实。在梦里她被一个密不透风的黑箱所困。她拒绝向黑箱对话,因为她觉得那是徒劳。她在黑箱中不知所措,跺脚,尖叫。随后她自己发现了一扇门,走了出去,外面是一片辽阔的原野。 她一直都记得那个梦境,她相信梦的理论,相信那是潜意识的投射,她知道那个黑箱代表着困住她的许多事情。她自己也不清楚梦境中那个门是怎么出现的,但她就是通过自己找到了出口。 她相信有一天她会在被困的现实里找到那扇门。那是梦境给她的力量,是她自己给她的力量。 Mrs. Brown从家庭生活叛逃,独自躺在酒店的床上,想象着水从地下涌出,将她吞噬淹没,拥有了人生中最自由珍贵的三小时。Ms. S回想起刚才的所有的思绪与梦境,觉得自己与Mrs. Brown在宇宙的某一个纬度发生了对话。她在向更自由的方向奔去。

December 10, 2023 · lsypenguin

出走

墙上贴满了从香港一路背来的照片,它们凝练了我过去几年最珍贵的情感和记忆。我躺在床上望着它们发呆,有种耄耋之年翻童年相册的感觉。我想到我前几天对Z说“我觉得我现在出走的感觉特别强烈” 来坡一个月就发现了坡和重庆的许多相似之处。整个岛的建筑特别像我早期记忆里的龙湖水晶骊城。开阔的小区,现代的建筑风格,安静的街道,高覆盖的绿植。来坡之后我喜欢坐公交,看着窗边闪过的一个个小区,让我想起过去坐在爸爸车里看周围建筑变换的场景。这种相似感在我每次坐公交的时候都会击中我,但跟香港与重庆的相似很不一样。香港的相似是更符号化的,是山,是水,是桥,是雾,是我离开了重庆之后跟外人介绍我的家乡会用到的形容词。在新加坡被唤醒的重庆记忆,更像是藏在记忆之湖里的藤蔓,它们星罗棋布,融进了平淡细碎的生活化片段。我站在岸边只需要轻轻一碰,触角就会从远处湖心迅速蔓延,将此刻的我包围。那些触角很细,很轻,湖面没有涟漪,被包裹的我也不觉得疼,只是淡淡地被提醒还有这样的记忆存在。 这种平静让我心里感到很安全,我觉得我是一个已经出走的人。 在坡的第一个周末我去projector看了过往人生。我特别能够理解女主,甚至我觉得我就是她。如果我的childhood sweetheart来找我,我会跟女主做同样的选择。Hae Sung代表的是首尔,是韩国,是Nora的故乡,是她的过去。Nora移民两次,她在12岁勇敢地跟父母出走时就已经写好了故事的结局。她对Hae Sung的感情在我看更像是对12年前的自己,和12年前的那段岁月的乡愁。就像在电影最后Nora说的,12年前的那个Na Young是真实的,但她留在了过去,现在的我跟她是不同的人。多年后的reconnect是Nora去通过Hae Sung去认识过去的自己,但作为一个已经出走的人,她是不会再回到过去了。过往人生,就只是过往,仅此而已。 那天是我第一次在雨中跑步去看电影,第一次在电影院里喝啤酒。电影结束后同事带我去一个秘密的天台聊刚才的电影,然后我们走去little inda吃正宗的南印度菜,我用另一种语言聊我的过往人生。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再一次地,像回到了重庆某个乘着夜色回家的夜晚。我一边回味过去沉醉的几小时,一边感受着与重庆的重叠。但这一次,我清晰地感到它们属于过去,因为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人了。 相比于两年前我去香港,如今的我与过去的切割感更强烈,也让我更有勇气和信心在异乡建立全新的叙事。至于我的过往人生,我不想再眷恋,我只想往前看,直到我完完全全地出走。

September 16, 2023 · lsypenguin

Farewell

跟V道别,下楼的时候我问她你带烟了吗,她说太热了,我说我想抽,然后我们倒回去取。 在楼下的花园抽烟,旁边是一个挂满空油桶的废品回收店,洗脚店的霓虹灯在一直闪烁。我们站在一个垃圾堆旁边,地很脏乱,蟑螂在肆意横行。很香港。 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新加坡,香港,潜水,唯独没有聊分别。离别的话题是很难去触碰的,两人很有默契。 实在该走了,我很舍不得她,我挽着她的胳膊靠着她的肩膀。内心有千言万语,但那些复杂的情绪来不及处理,我只能一遍遍地重复说我会想你的,你对我很重要。她说我也是。我抱住她,我哭了。她说你会认识新朋友的,我说那不一样。是啊,那怎么能一样呢,她就是无法替代的。 最后她泪流满面地赶我走。我回家的路上又想到了我们一起看金智英那晚的地铁。 V,我们将在更自由的地方相见。 L从HKU的扶梯上走下来,就像之前无数次我们约在地铁站碰面那样。去年我生日她也这样走过来,穿着长裙,看着她向我走来我就忍不住笑。 是一家法餐,高桌,光线有些昏暗。她坐我对面,我们说起过去自己活得太过凑合,说起我们跟妈妈关系的变化。她对我说I love my life. I’m so happy for her. 她当着我的面打开那封信,她边读吐槽信的内容。我在八月的热气里上蹿下跳收拾行李,这让我很冒火。我生气地回头看她,发现她鼻头红红的,眼睛里包着水。我一下子心软了,她只是在隐藏自己的情绪。我想她也不知道怎样处理离别,像我一样。 她坐我对面吃红豆冰。刚认识她的时候我们在食堂吃饭,她也是坐我对面吃红豆冰,然后把冰块都一个个挑走,放进装菜心的那个碟子里。 我看着她,脑海里忍不住一遍遍放着跟她的故事。她在很多件事情上都拯救了我,因为她一次次让我确信是有人站在我这一边的。 跟Z躺在酒店的床上,她看着窗外说,这是你最喜欢的海域。面对同样一片海,她对我说,我们是没有岸可以靠的,我们就是河流本身。 我给她放了之前男生给我写的歌,我们一起在床上蹬腿尖叫。我们在睡前拥抱,那一刻离别的哀愁消失殆尽,我只感受到了幸福。 我们在去机场的路上听歌,她说香港好像重庆啊。是啊,有一段高速旁边都是山,路很宽,像重庆的内环高速。还有一段路旁边有几座房子,像从南岸刚出盘龙立交的某段路。我看着窗外,想到两年前来香港的出租车上,如今我要离开了。 她在机场对我说,真好,你去新加坡可以开启新的生活了。 我带着她送给我的香槟玫瑰从香港带到了新加坡。 我顶着太阳抱着床垫去垃圾站,床垫很沉。本科毕业的时候我跟室友扛着40kg的箱子下楼,前不久V跟我拖着行李去深圳寄快递。一个人在外漂泊总有这样辛苦的时刻,我又想到了刘瑜的那句话“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 在机场的时候收到了爸爸的消息,他说一个人在外拼搏不容易,我为你骄傲。我很想哭,我的辛苦和勇敢被看见了。 我想到了七年前重庆通往上海的高铁,我翻出那时候的文字“在去上海的路上,通向未知。天黑了,望着窗外发呆,这感觉似曾相识,仿佛回到了大学城的每一个夜晚,对着月光热泪盈眶。在对复旦生活惶恐不安时,曾经忍受孤独痛苦的经历让我有勇气相信我可以去面对所有的未知,独自乘风破浪,更何况我坚信背后还有坚强的后盾。” 我好像与七年前的我重叠了。

August 20, 2023 · lsypenguin

Hong Kong

原计划离开香港的时间要更早几个月,之前每次想到要告别的时候我都特别sentimental, 我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离开,我特别不舍。萌说这是好事,说明你在香港过得很快乐。的确是这样,回想我离开上海的时候没有一点眷恋。我时至今日再造访我的本科记忆都有很强的traumatized feelings. 我在香港有很多强烈的快乐和强烈的疼痛,但与上海不同的是,在香港我学会了与那些疼痛和解甚至是享受。以至于那些心痛到大哭的时刻现在回想起来有种坦然的珍视,甚至我在香港都能哭得更多了,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我的写作老是不断提到重庆、上海、香港,这三个城市。我似乎对城市有一种绕不过去的执念。没错这三个城市本身有很强的城市性格,但我清楚其实根本并不是关于城市本身,而是我与城市建立的联结,我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最后还是关于“自我”。 我固执地为城市注入了很多主观的意义。我在上海都是地铁出行,很少坐车。而关于重庆的记忆,有很大一部分记忆是在立交和跨江大桥上驰骋。我记得有一次在上海夜里坐在出租车里,看着高架的路灯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我心里想的是“这是为数不多在重庆的时刻”,那个时候我特别nostalgic, 在异乡心里想的是重庆。 今年生日前一天同事带我开车兜风去看夜景。在下山时,我在高架,车流,霓虹中思绪恍惚。好像回到了某个重庆的夜里,我跟爸妈从南山看完夜景下山,在夜色中伴着连绵的车灯,过桥过水回家。但我已不再是在上海时的我了,此番触景生情让我想的是“原来有一辆车就可以有这种感觉”,我不再觉得那是重庆才独有的了。 重庆,这个城市本身不再是我心中的锚点。我做好了准备离开它,不再当故乡的孩子,就像我现在准备好离开香港一样。 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我的人生轨迹有越走越远的连贯叙事。我好奇和冒险的天性在推着我走向远方与未知,但一路上仍伴随着质疑,害怕,和孤独。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听播客Sad in the City, Host Taylor Tomlinson 说她带着巨大的期许到纽约,却迎来很多幻灭。随之而来的是自我怀疑,因为在这样一个充满神话与光环的iconic city, 无法尽情地享受似乎是自己的问题。我自己也常常陷入这样的陷阱,把对自己生活的期许投射到城市身上,我将要生活的地方是完美的,在充满光环的城市生活好像就等价于我也有美好的生活, b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perfection. 纽约很好,有百老汇有帝国大厦有美国梦,但同时它有脏乱的街道,刺鼻的地铁,小且贵的公寓。香港同理,宣传片里的中环和维港满是繁荣,但当我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走在中环的写字楼森林中只感到depressed and overwhelmed. 那个播客最初特别能治愈我,那些搬到陌生城市的不适应和渐渐适应的故事能给我许多共情与信心。但某次节目里有句话让我意识到我面对的difficulties比他们远多一个layer. 节目讨论的都是美国国内的relocate, “大不了可以搬回去”,这对他们来说是confidence, 但对我来说是pressure. 因为他们能够回去,但我觉得我自己回不去。他们需要解决和面对的仅仅是城市新的气候,生活节奏,人际关系等问题,但我需要处理的是我的身份认同和我自己的历史。 有一次在电话里,我妈妈给我吐槽某些亲戚,他们在背后发表意见说我走那么远没意思,不如回家。我脱口而出”我死在外面也不会回去“,我意识到自己的唐突,怕吓到她,赶紧补了一句“我开玩笑的”。 但我知道,好像对我来说,我从来都没得选,我是没有办法回头的。 过去一年我有许多我很为自己骄傲的个人觉醒与进步,这些改变在香港发生,我相信与香港有关系。而当我觉醒之后再回看我过去的生活,觉得我简直生活在地狱。我的青春期很糟糕,糟糕到我没有好的记忆,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不快乐。那个时候我是没有觉知的,甚至没有被伤害的觉知,那太可怕了。那时候我的整个环境,我的老师,校园环境,家长,以及感情生活,都是非常toxic的。我能幸存下来完全是凭借我的“无知”和韧性。 当我意识到我的蜕变发生在远方,过往皆为痛苦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完全无法回到过去的一切了。 我是把香港当做我的家的。我在这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我能在夏季的台风天里坐在床边,于灰蒙蒙的天色中一个人在房间里听Pink Floyd的Time听到眼眶湿润。伴随着雨声写下我对这座城市的千言万语,这是我在这座城市拥有的奢侈。 香港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东西,最让我放不下的是人与际遇。闭上眼不需要很费劲,许多回忆就从远处向我奔来。 Valentine’s night this year, it was one of the most touching and memorable moments in my life. It’s not about romantic love, even not about friendship, although it happened between me and my friend, labeling it as friendship is narrowing and underestimating its meaning, to me at least....

July 24, 2023 · lsypenguin

Recent Thoughts on Identity

Rootlessness is a terrifying term to even just think about for one second. Whenever it puzzles me I barely manage to comfort myself that at least I belong to Chongqing, a city where I was born and raise up, of prominent personalities that flow in my blood and I feel proud of. I wrote an essay about identity and hometown last year. I can still recall that was an improvisational piece when I was stuck in an emotional spiral....

June 5, 2023 · lsypenguin

母亲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写我妈,没有信心能把幽微复杂的母女关系写好。我们的关系也应当会随着时间变化。但能写多少是多少,我相信留下的文字会慢慢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拼图。 1.伤害 这个清明回家我吃出了急性肠胃炎,半夜痛得在地上打滚。 在送我去医院的路上,我妈数落我:“你这个样子一个人在外面让我们怎么放心”。“你以后要少吃一点冰的,你自己说我来香港几天你吃了多少冰的”。 当时我被肠胃痉挛折磨,没有受到半点安抚,反而听了一顿数落和责备,情绪一下子被点爆,对着她大吼:“能不能别说了,我现在痛得要死。” 车里立刻沉默。在沉默的几分钟里,我意识到自己刚才不好的态度,于是开口“妈妈,对不起。我不该吼你”。然后是我们两个人的啜泣声。 我妈也哭了,印象中她很少流泪。我记忆中她哭得最凶的一次也是与我有关。那次应当是我无理取闹让她生气。她在厕所里待了很久,我有点怕,在客厅里等她出来。她开门时整个脸通红,眼睛很肿,布满血丝,从没有见她哭成这样。 我小时候跟她并不亲,她不擅长表达感情,我觉得她跟我的距离很远。那次见她哭还挺让我意外和害怕的,隐隐觉得自己应当是做了很过分的事情才让她哭成这样。 我觉得我应当没少伤害她吧。 那天在车里是我印象中第一次为向她发脾气道歉。在香港我摆脱了一些东西之后,我终于可以向她开口说对不起了。之前在家我是发脾气和冷暴力的好手。与妈妈发生矛盾时,都是她拉下脸来主动跟我说话。在数不清的争执里一定有我不讲道理的地方,但就是那么难表达感情的人也会主动跟我求和,迁就我的要求。我跟我爸有一次冷战过一个多月,跟我妈从来没有,因为不管我如何不讲理她都会来破冰。 我现在想起这些挺心疼她的。如果我女儿像我这样对我,我一定恨死她了。 2.麻烦 《暗处的女儿》里有一个场景。研究比较文学的教授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在家工作。厨房里的哭声此起彼伏没有中断,让她不得不放下手里的事情。女儿在削水果时手被割伤出血,伸出手指哭着对她说“can you kiss it?”她只是沉默地处理伤口,并没有回应那个kiss request. 我也曾经是那个哭声不断的女儿。有一个晚上我哭得撕心裂肺瘫在地上,我妈只是冷漠地坐在床上。她的无动于衷加剧了我的崩溃,情绪更加激烈。但她从头到尾都没有理睬我,只有我爸在一旁安慰我。 那一晚我觉得我妈好残酷,我都哭成这样了但她依然冷眼。第二天我就生了一场不小的病,扁桃体化脓,断断续续请假输了一周多的液才好。我到现在都觉得这跟我妈当时的冷漠有关。 发生在电影里的场景触发了十多年前的记忆。我共情的不再是地上哭成一团的我,而是在床上的妈妈。她或许那天正在为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焦头烂额,女儿的不懂事让她更加崩溃。在选择生下这个女儿之前会料到她这么麻烦吗。如果说在那一晚我妈觉得后悔生我,我现在都可以理解。 现在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对我妈来说是一个麻烦,要是没有我她会有更好的生活。她因为我生下来太笨了不会吃奶患上了乳腺增生,破腹产在她的肚皮上留下了非常丑陋的疤痕。 她无意中说过一句让我无法忘记的话“要是没有你我当然早就跟他(指我爸)离婚了”。从很多意义上说,我都觉得她值得更好的,只是我的存在阻止她去过更精彩的人生,不只是婚姻,也许还有工作,生活的其他可能性。 我后来向她表达过“我有时候都希望你不要生下我,因为那样你会过得更好”。她毫不犹豫地反驳我“不,我不这样认为”。 我以共同作为女性的身份,希望她有免于婚姻与育儿束缚的,更自由的生活。至于她的回答,当然是出于爱我。 3.爱 有时候我希望我妈没有那么爱我,她对我的爱是我压力的一大来源。 她爱我到什么地步,我对她说“你之后不要这样提,会让我压力很大”然后她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当我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恍然“她真的好在意我啊”。然后这件事又加重了我心理压力的砝码,成为一个循环。 她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有一次我跟她打趣说,你的腿好好看我们俩交换吧。她说,要是可以的话我当然愿意把什么好的都给你。 去年我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写过一句话”I don’t believe one can love me forever, without any conditions”当时写这句话的时候我想的是我妈。如果世上只剩下一个人爱我,我相信是她。但她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吗。她一直说我是她的骄傲,如果我不是那个她心中优秀的女儿,她还会像现在这样爱我吗。 她不是无条件地爱我我也能理解,因为我无法想象自己无条件地爱一个人。我希望她不要那么爱我,但我最害怕失去的就是她的爱。 4.共同的命运 我妈在性别这个身份上有很矛盾的取向。她从小教育我,女孩子要自己有本事,将来要靠自己,而不是靠男人。她性格要强,很能吃苦。我是看着她辛苦工作赚钱长大的。我性格中也有要强,坚韧的部分,我觉得是来自她对我的影响。 但她这种质朴的独立并没有完全摆脱父权对她的规训。她过去常常身材羞辱我,说我大腿很粗,我不能再长胖了。她说自己怕笑,消极地接受赞美,不好意思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把光彩照人的心愿寄托在我身上。但我也很长一段时间都很自卑,没有自信穿她给我准备的漂亮衣服,为此我们大吵过几架。 她深知生育为女性带来的痛苦。二胎政策出台后,有人说我之后可以生两个小孩了,她听到赶紧说“两个算了,太苦太痛了”但当我向她多次表达恐婚恐育的想法时,她都坚决反对“结婚生子才会让你的人生完整”;偶尔聊起八卦家常时,我劈头盖脸地骂那些犯错的男性,她说“所以有时候不想告诉你这些事情,怕你把男人看得太透,就不想结婚了” 她个性中尖锐的部分是我独立人格的启蒙,帮助我性别意识觉醒。但她性格里被父权深深规训的另一部分也让我痛苦。 在《始于极限》里,上野千鹤子说要是她有铃木这样聪明的女儿会不知道怎么办。我也为我妈烦恼,她有我这么“聪明”的女儿,“看透了男人和父权”的女儿,想要反抗的女儿,想要反抗她的命运,我们共同作为女性的命运。这对她来说应当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吧。 5.永远的羁绊 Therapy进行了半年,几乎每个session都会最后走向原生家庭,母女关系,尽管最初讨论的本意是其他问题。那是藏在冰川下的东西。第一次在therapy里大哭也是因为被问到“你觉得你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母女关系对我的影响远比我想象的要深远。 我来香港后整个人的状态好了许多。神奇的是,她似乎也在跟我同时进步。一辈子没做过饭的她开始学做饭并经常炫耀她的成果,死也不愿意开车的她开始学车,还说等拿到驾照后要学英语自己出国跟我玩。之前我向她汇报我的减肥战绩,她向我分享她学游泳的进步。我们相互鼓励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了sisterhood. 我与母亲。我们互相鼓励,互相伤害,是彼此的麻烦,也是彼此的支撑与希望。我们的命运由许多看不见的线交织在一起,共同作为女性身份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她对我的爱太过厚重,相比之下我都不敢说自己爱她。但写下上面这些文字后,我想我已经接受了跟她永远的羁绊,接受这个羁绊对我的影响,无论好坏。

April 25, 2023 · lsypenguin

高烧后记

过去半年我发了一场爱情高烧,热烈上头。上头到有朋友用恋爱脑来形容我,我不喜欢这个词,但不否认我的上头程度。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上头,并为自己有这种感觉而高兴。过去二十多年我都过得感情压抑,恋爱经历都是稀里糊涂的。这次放任自己体验了致死剂量的情感浓度,把自己作为主体去感受,“我知道我很上头,很vulnerable,你可以轻易伤害我”这种新奇的感觉甚至让我尝到了自由的味道。 这半年我也一直在写东西,写下的文字碎片们要是编录成册可以作为临床心理的研究素材。第一次写下关于他的那些幽微情绪时是为了给therapist分享,那个session我特别不好意思,therapist让我边展示边讲,我都蒙脸没眼看。她问我说出这些后的感觉如何,我说感觉舒服和坦然很多。后来因为他我把每两周一次的therapy频率提高到了一周一次,保持了每周记录自己情绪的习惯。现在回看那些文字,感觉都好遥远:原来每周都发生了那么多事,每周我的情绪主题都不一样,这半年内我真的变化和成长了很多。我也挺感谢自己一直在写一直在记录。我一直坚信写作是帮助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去生活的武器。我很喜欢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的:“我不愿讲述威尼斯是害怕失去它。”Memory’s images, once they are fixed in words, are erased. 我现在特别想写,如果可以,把过去半年发生的都事无巨细地写下来。写下来,那些东西就会消失了。或许现在是该让它们消失的时候了。 我在一开始没有料到自己会有这么强的受伤感。最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喜欢和注定分离的结局时,还天真乐观地觉得enjoy the moment就好,到时候异国就潇洒地说拜拜。想象中的自己可以做到洒脱,分离对我来讲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完全不是的,我好害怕分离。就像我现在害怕离开香港,离开我在这里好不容易建立的熟悉感和亲密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一个很恋旧的人,我不能接受感情可以说消失就能消失,感情怎么能消失呢,人怎么能变呢,这太残酷了。But this happens, 自己过去追星时那么上头,脱粉后路过都懒得看一眼,感情消失的那一天总会来的。这真残酷。到现在我都很想知道他到底喜不喜欢我,为什么要这么对我。Well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足够喜欢你的话是不会48h不给你发消息的:D 在仙本那的时候V对我说你enjoy就好了,不要去问蠢问题,比如问他喜不喜欢你。没想到后来回到香港没几天他就在星空下对我说我很喜欢你。但也是在同一天,他对我说他emotionally unavailable. 后来我跟therapist讲起这件事,说我应该在他说emotionally unavailable的时候就stop的。她说我们对人的感受都是复杂的,对人的评价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只是那次吵架更新和颠覆我对他的认识,觉得他不是我想像中那个很好的人。我不知道她这样说是不是为了安慰我,让我不要过度责备过去的自己。我觉得在那天的星空下我感受到的真诚和温暖也是真实的吧。现在他的工位上坐了新的人,在办公室再也不会见到他了。我在喜欢上他的时候就在心中排练离别排练了很久,但没有想到故事一直在出乎我意料地发生,直到现在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和离别。现在我写下这些混乱的意识流每一个字都在说我还是没有放下,还对他有感觉。如果是旁观者看见这些一定会笑笑觉得这个女孩也太上头了吧。我又何尝不知道自己上头。但这半年经历过的种种让我与自己和解了,感情和情绪并不完全可控,我们不要强行控制它们,接受它们的存在,然后它们会自己慢慢消解的。我做了很多旁观者看来的蠢事,比如没有在第一次说emotionally unavailable的时候就转身,没有在他反复的时候及时止损,我处在被动的位置让他随心所欲地主导我们关系的亲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半年前我对经历了类似事情的朋友说你要及时抽身,半年后我处在same situation却仍奋不顾身地犯错。我对自己犯错,喜欢上渣男这一点我也接受并坦然承认了,并把这种接受视为自己的一种进步。过去的我很不能接受这样犯错与反复,“有red flag立在那里你为什么不快跑呢”“为什么对一个渣男念念不忘”“他到底有什么值得你喜欢的”这种急切的心情背后是一种对错误的零容忍,一种父权制度下慕强的延伸。似乎受伤就是不好的,受伤就是弱者,受伤之后没有立刻爬起来更是不被允许。但我们是由血肉组成的,我们不是机器。感情怎么可能说消失就消失,爱不是只有唯一解的方程式,岂能完全用对错来衡量。 有朋友劝我不要给自己时间空隙去想这件事,就随着时间慢慢淡忘吧。I get where he comes from. 但经历了过去半年后,我觉得怎么会不想呢,就应该想。过去半年我没有一天不在想他,想我,想我与他,想我与亲密关系。有朋友问我每天想这么多累不累,我觉得不累,还挺好玩的。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一直在想这些,一直在记录,所以我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和进步。在不断面对和思考中,很多变化在不经意间就悄然发生了,这是时间的魔法。就像我知道我现在写下这些也是为我下一次的变化蓄力。那种在想在记录的感受真的挺好的。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跟Z看完blackpink演唱会在人流中我心里突然涌现出来“没有他我也有更好的生活”,在去fineprint的路上聊天时自然流露出“S没有跟我谈恋爱是他的损失,像我这样人美心善的人可不多见”这种变化的瞬间罕见的被我捕捉,作为自身的力量源泉。我觉得我的这些成长和获得都是自己的功劳,是我自己慢慢顿悟的,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就像是上天派来给我充当打怪升级关卡的NPC,一直给我制造新的挑战,但这些挑战最后都是我自己去面对的。这样说好像是在物化他,不过没关系,谁让他也物化我,我们扯平了。 我也特别感谢我的朋友,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在这件事上走这么远。他们作为旁观者提醒我这是toxic relationship他不是好人之外,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一直包容我的情绪,并真的在理解和共情我。对于那些我因为喜欢而没能及时中断的反复,他们都表示理解,并没有因此责备我,which means a world to me. 我向他们倾倒了无数的感情废料,当我说“只是想发给你看看,你不用回”的时候,那是一种很安心的感觉,好像我很确信对方会看的。那种确信真是一种恩赐。 上野千鹤子说,恋爱是一场赤膊上阵你死我活的搏杀,唯有真挚的战斗才能收获真实的成长。我特别同意。这次受伤之后,我还是很期待谈恋爱。受伤也没关系,谈感情哪有不受伤的,就是要在喜悦和受伤中找寻自我。一年前我写道“我好缺乏去实践的勇气,我好难迈出那一步。直视和表达情感真的对我来说好困难。所以《将来的事》我很能relate于佩尔,我真的就是这样的人,但似乎哲学也并不能帮助我们避免那些生活中的问题,要去直面。希望自己能更勇敢。”我想一年后,我确实做到勇敢地去实践了吧,为自己骄傲。 写着写着我觉得这个故事真的来到了它早应该发生的结局了。这是发在这里关于他的第四篇文章,之前的三篇我都没有办法把“我”作为主语。上头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用“我”去写作的,现在我用第一人称作为主语洋洋洒洒写这么多废话,表明离我心里画上句号也不远了。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感谢陪我走过这一段路的每一个人,当然也最感谢我自己,期待未来新的际遇:P

April 12, 2023 · lsy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