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魔法

重庆下了几场雨,夏天就悄悄溜走了,被凉到打了几个喷嚏才恍然金秋已至。时间过得好快。 疫情让大多数人过上了0.5倍速播放的生活,过去的8个月空得像一场幻梦。我原本以为我的8个月也会空空如也,不落痕迹。但最近我才发现,只要时间仍在流淌,不论缓急,总会留下印记。生命是一直在往前走的,不存在停下的一刻。 这种强烈的时间感源于前几天我看郑云龙的一场表演返图。隔着屏幕我明显地感到他变了许多,变得让我有点不敢去看。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感觉他把一些东西藏起来了,一眼看不透了;人也锋利了许多,让我有些不敢直视。也就几个月,整个人的气质像从暖洋变成了寒冰,我找不到过去在他身上索取温暖的感觉。那段在我煎熬之时给我支撑给我救赎的日子明明就发生在几个月前,却遥远的像在上个世纪。我莫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失恋感。我也许还会喜欢他,但那份让我泪光闪闪的情感已经被时间永远封印在过去,成为永恒的回忆。他变了,我也变了,那份独属于过去的感动就再也无法复刻了。 短短几个月,原以为生活会停滞,无事会发生的几个月,也会让我有这般“回不去了”的感慨。原来时间在每一天都施下了魔法,慢慢留下痕迹,等到生命走过了可被察觉的一小格,人们才会惊觉其中变化,感叹逝者如斯,往之不谏。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量化的,隐形的,藏在生活中与生活融为一体;唯有等我们某刻无意间触碰了开关,他们才会咻地显现出来,让我们措手不及。 再沿着时间轴往前回溯,变化只会更让人愕然。今年恰逢高中班主任带的年级毕业,无聊的时候随意点开了她转发到朋友圈的学生高中总结。少年人的意气和英勇在字里行间蔓延,那种满怀期望的坚定感似曾相识,才恍觉我原来也是其中的一员。但四年生活的软磨硬泡让横冲直撞一骑当千的理想主义逐渐失色,当初逆流而上战胜恶龙的信念成为遥远的回想,只剩与生活负隅顽抗拼命挣扎的最后一点倔强。而四年里经历的桩桩件件实在是太多了,我很难讲明白到底哪件事对我影响是最大的。但就像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找不回过去追星的感觉一样,我四年的心境也就这样说变就变了。这是时间施下的魔法。 但我并不恼这番变化,只是了然,并不抗拒。虽说不忘初心是一句火得不能再火的话,但我并不认为四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有高低之别。我更愿意把人生比作类似于流体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演变。而生命本身没有模具,形状随经历不停流变,形状之间的任何比较都没有意义。因为变化没有好坏,变化只是时间和生命留下的痕迹而已。 每次谈到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我爸总是会说我喜欢走一些冤枉路,我都不置可否。的确,像我这样读过好几个专业的人实在算是少数。但我从不后悔自己做过的每一个选择,因为每次抉择都是基于当下的所思所想,都源于当下生命的过去累积。有些日子没有走过,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就无法说服当时的内心。因为生命的痕迹都是自己留下的,路也都是自己走的,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 暑假的时候抱着逃避的心态回重庆,试图在前路方向的艰难抉择中能够喘息几日。匆忙回家的那天大雨如注,我在暴雨中孤立无援,气恼地觉得这场雨是生活在跟我刻意作对。一个月后,重庆影院恢复营业。我去连刷了两场电影,特别高兴。回家路上遇上了瓢泼大雨,那个时候觉得老天实在是应景,在为我的快乐高歌。当时就立马想到了一个月前的那场大雨,迥然不同的心境对比也为当时的大雨额外增添了几分况味。不由感慨,一个月前的一件小事,竟会在日后的某个时刻突然浮现,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这是时间的魔法。 一场雨,一份情感,一种信念,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留下的痕迹。就像《信条》讲的,不论我们怎样生活,时间都在流淌,并留下印记,无法改变。生命不会停止,我们在不断朝前走,时间在身后施下魔法,酝酿一次次变化,在变化中我们不断调整生命的形状和前行的方向。而经历过的都是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会算数,变化的好坏也没有依据。我能践行的,就是不预设终点和方向,把每一步都走好,不留遗憾。

September 7, 2020 · lsypenguin

共情

连续在家待了半年,跟家人相处有了很多新的体验。就拿我妈来讲,她情绪敏感,容易起伏。在家这段时间,我变成了她情绪上的一个出口,经常听到她的念叨,倾诉的内容一般都是工作上的抱怨,或者我爸又做了什么惹她生气的事。她似乎在情感上很依赖我,喜欢拉着我说个不停,反反复复给我描述这件事如何让她不爽。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难以共情的,无法理解她为什么会被这件事困扰,只能尽量做好一个倾听者,然后努力给出一些回应和安慰。但从我的角度来看,那些安慰都是徒劳,在我无法设身处地理解她的时候,安慰的话只能是一些万能金句,苍白空洞,并不能起到多少作用。 这种因无法共情而不得已的敷衍让我愧疚,我试着反思自己日常里与他人的相处,发现自己好像能够真正共情的时刻的确很少。在朋友遇到难过的事情绪低落的时候,我比较喜欢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试图说服对方这件事不值得你难过/我们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我喜欢用表情,但很少讲出什么基于共情的感性话语,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说。当然,这并非是对对方境遇的冷漠,我会替对方感到真切的难过。但这种难过并不是基于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而只是源于在乎的关切。 我并不是完全无法共情,看小说看电影看剧也会浸入故事里看到痛哭流涕。当然这少不了作者艺术创作的功劳,作品中的戏剧张力更容易放大和渲染我们的情绪。但即便如此,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get到的点会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看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抛开一些得到普遍认同的情感共识,每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微妙细小的情绪感受上都是特别私人化的,无法共享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无法实实在在地共情应当是相处的常态。这似乎是人类关系的虐点之一,无论个体间如何在乎,相爱,完全的相互理解是一件没有可能的事。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孤独地自转。虽然这件事确实很虐,但我又觉得,不能完全理解并不能阻碍人们努力相处,这是人类可爱的地方。我自己也是一个情绪极易起伏的人,在我吐槽求安慰的时候,对方很有可能无法理解我当下的感受,我自己的情绪也需要最后由自己消解。但其实有人能接受我的宣泄,能给我回应,即使并不理解,对我来讲,也足以稀释情感的浓度,与当下的情绪做一些抗衡。 所以无法共情不是具体某个人的问题,它根植于个体无法相互理解的宿命,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像廖一梅说的,每个人都很孤独,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是啊,遇到了解固然弥足珍贵,但那既可遇也不可求,在相处时能捧着一颗真心,那便足够了。

June 11, 2020 · lsypenguin

关于表达与创作

几个月前关注了一位老师的个人公众号。现在很少主动看公众号的我,少见的期待着她的每周更新。周更的内容像是随笔,大多都是一些阶段性的感悟,谈往事,谈四季,谈美食,谈游记,谈古今中外,谈天南地北,总之什么事都能侃。周更并非易事,何况这是她的个人公号,没有推广和传播的功利任务,一旦懒惰一点,也就荒废过去了。所以我很欣羡老师的毅力,三年多就这么坚持过来了,没有厚实的阅历积累和创作才能支撑恐怕早就半途而废了。当然了,三年多并非每周都能“有感而发”,所以在没想好写什么的时候,她会写一些原创小故事,也很有意思。总之,不管什么类型,她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很喜欢。 我其实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偏爱这个并不怎么起眼的个人公众号,后来觉得答案也许就落在“个人”二字上。按理说,什么都能侃,博古通今的作者并不在少数。像张佳玮,文学、艺术、体育、历史都有涉猎,并且输出达到了恐怖的日更频率,但他的文章很少能真正打动我。我想,大概就是他的文章不够“个人”吧,我很难感受到他。文字是有情绪的,不会骗人的,作者就藏在文本里,其态度如何一读便知。但老师写的文字不同,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四两拨千斤,轻轻的拿起,再重重的的放下。温厚的笔力先是像海风熨帖着你,读完后却有奔涌的浪涛向你涌来,你甚至能咂摸出咸涩的味道,似乎是作者的真心。所以,她的文章总给我一种感觉,她在坦然地撕下所有外饰,把她这个人剖开给读者看,那是一种赤裸的真诚。 真诚的创作者不在少数,他们写下的文字永远赤裸,滚烫。但非常怂的承认,绝大多数时候,我在表达时并不真诚。经常写着写着就删,或是写好后不想发出来给人看,可能就是因为我并不想把自己的这一面剖开个人看。所以我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勇敢,非常不真诚的人【。 说到创作,大家常说创作是表达自我的过程。但我倒是觉得这句话忽略了读者,读者的存在才能完整创作与表达的意义。他者存在时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勇气,能够让你用力向自己拔刀,用虔诚与真心去寻找那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也是成就作者的,在提笔的那一刻,在想象读者的那一瞬间,创作者才能写下一片赤诚。所以我特别理解AO3被墙之后很多写手的愤怒,墙内你必须阉割创作,墙外非阉割的创作你会失去绝大多数读者,这种打击对于创作者而言是毁灭性的。 老师的公众号都是周日更新,每篇文章都以“月满西楼,再战一周”作结,为下周一的自己打气。作为读者,每次看到这句话,我也会心安,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May 8, 2020 · lsypenguin

2019

2019非常难捱 每天都疲于奔波 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根本无处可逃 忙碌的间隙留给我并不多的思考时间 我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 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意义」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是的,意义似乎是生活哲学的终极命题,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在十字路口,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是平添了这种痛苦 不过在亲历了种种社畜生活后,倒是顿悟了一件事:要放弃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2019这个世界都过得不好 我周围的朋友大多都深陷焦虑,抑郁情绪不断蔓延 似乎大家都对能彼此的负面情绪感同身受,似乎和我面对同样的问题 “Every generation gets their own problems dumped in their lap.”大抵如此 令人难过的社会事件频发 结构性束缚仍然难以冲破 女性独立与性别平等仍然遥遥无期 各种强权欺压在鲜活的个体之上,泯灭人性为所谓的各种主义与正义做注解 网络世界的攻讦与谩骂不断,言辞之恶毒人心之阴冷让人心寒 2019,除了每天太阳照常升起,我看不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好的迹象 2019也并非完全昏暗 爸妈仍旧在身后 与老朋友仍旧相爱(请自行对号入座 也认识了一些有趣的新朋友 从不追星的我也开始真情实感的追星 感谢小郑能够活得如此完整,滚烫 看到一个理想主义的骑士也能在这个世界仗剑驰骋,活得幸福璀璨,真好 从不磕cp的我也真情实感的搞起了云次方 每天都在为他们情真意切的情谊流泪 一个燃烧的太阳,一个自制的月亮,星轨交织,相互照亮 感谢给我疲惫不堪的感情生活带来了慰藉 还是要相信美好,相信爱 2019真的太漫长了,我一点都不想再来一遍 2020总会变好吧 会吧?!!!!

December 30, 2019 · lsypenguin

天使在美国

来说一部最近看的最喜欢的话剧《天使在美国》。 这部剧真的包含了太多东西…种族、宗教、阶级、政见、性向、社会角色都囊括在了这部宏大的史诗里。还有关于冷战的历史叙事,老美才心领神会的政治梗,各种魔幻现实的穿插,以至于我既羡慕又担心能够去现场的人能不能坚持完七个多小时高强度的艺术洗礼… 第一部《千禧降临》由几个平行的故事逐渐展开并深入,舞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顺提,这部剧的舞美也是我见过震撼出色的…) 在三个场景不断的旋转和平移中,三个平行的故事上演 加菲饰演的普莱尔•沃尔特(Prior)被诊断出了艾滋病,他的partner路易斯·爱伦森(Louis,James McArdle饰)因为恐惧选择离开。 小狼演的乔·皮特(Joe)是同性恋,隐婚。他与妻子哈珀(Harper,Denise Gough饰)的婚姻无爱,双方都陷入深深的痛苦中。Harper成天靠大量的安眠药度日。 (由此可见,同妻是真的很惨很可怜…) Nathan Lane演的Roy Cohn是一名深柜。与现实中长期被边缘化的性少数群体不同,Roy是一位权力极高的律师,脾气暴躁,飞扬跋扈,甚至可以说十恶不赦。就在他罹患艾滋,弥留之际,在病床上也要让仇人的亡魂为自己唱歌,以获得某种“胜利”。 在病榻上仍然怼天怼地的Roy 在第二部《重建》中,抛弃恋人的Louis和Joe搞到了一起,分别被ex发现。 Joe决心为Louis付出一切,甚至脱掉了摩门教的第二层皮肤 (Louis是摩门教,摩门教里把内衣作为第二层皮肤,禁止脱下) (是的,小狼在这部剧中有一幕全裸镜头….) 但Louis发现自己与Joe是那么的不同,深爱的还是Prior,于是决心回去补偿… 与此同时,Joe的同妻Harper,在经历过痛苦和彷徨后,也下定决心离开自己的丈夫… Prior不断与天使斗争,不断在痛苦中追问和重建,最终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困惑和危机,重返人间… 上面这部分我只是用非常干涩的语言把大概剧情说了一遍。期间数不清的高潮和冲突,魔幻与现实的交织,还有演员们非常有张力与爆发力的表演,我完全无法表达出来… 下面说一些我自己很直观的感受吧。 这部剧虽然是在80年代写的,有一定的政治和时代背景指向性,但是他想要呈现,表达出来的,却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剧中的所有人都在各自的痛苦中挣扎。性少数、异教徒、同妻,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和阶层的人,全人类,都在经历这绝望: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人类对当下迷茫,对未来恐惧,生活纠结而扭曲,上帝却迟迟没有降临拯救荒诞的世界。 其实当下我们也面临同样的境遇。最近频发的事件让我们同样惊慌和迷茫,小到疫苗,#Me too,大到贸易战及其次生危机,民粹主义的兴起,民主的困境……青年在公共领域中的颓势,在私人领域中的浮躁,都让人不知所措,整个世界就是在绝望之中的,到处都是问题。 但是《天使在美国》却给了我安慰。还记得那个深柜,飞扬跋扈,十恶不赦的律师Roy吗,他是剧中唯一一个在痛苦中迎来死亡的人,是剧中唯一一个人类献给上帝的牺牲。似乎恶人就是有恶报的。 当然最安慰我的,还是Roy死亡的时候,他的仇敌,犹太人,黑人共同为他安魂。那一刻是温情的,所有的偏见和矛盾都在达成了和解。那一刻不关乎种族、政治和信仰,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平等。那种超乎所有阻隔的情感凝聚是那么的摄人心魂。 个人非常爱的一段,不喜欢Roy的两人为他安魂 最后,可爱的加菲饰演的可爱的Prior,告诉我们“上帝已死”。我们必须在绝望和痛苦中不断前进,必须摒弃对未来无谓的焦虑,必须自救。在千禧年的轮回中不断痛苦彷徨和进步,大概是人类永恒的使命与宿命。 魔幻时刻 最后感恩这么棒的表演与编排,至少给了我一些慰藉与坚定。

July 30, 2018 · lsypenguin

Fun Home

昨天看了Fun Home, 大概是为了呼应不再恐同日的某种奇怪仪式感吧。 这是一个les出柜之后,自己拒不出柜的男同爸爸自杀的故事。 最戳泪点的倒数第二首歌的时候,女儿和父亲一起开车兜风,女儿试图和老爸聊聊他们都心领神会的那个话题,但不管女主怎么尝试,父亲都顾左右而言他。那是他们相处的最后一个夜晚,真实的可怕。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悲情色彩。男主的同妻,默默守护着老公的秘密,隐忍地支撑着这个家庭。最后面对出柜的女儿,唱出"I didn’t give birth to you, to waste your days like me" 这好像在很大程度上影射这现实,几乎所有LGBT的家庭,从性少数的个体到亲属,都各自承受着不同的痛苦与煎熬。 的确,相比女权运动中等待解放的女性,同性恋群体的平权之路更为艰辛。他们不仅需要改变社会长期沿袭下来的“异性恋”的规训,还需要去清洗由于长期的成见带来的污名————如同性恋与艾滋病,同性恋与恋童。 就如同剧中的男同爸爸,很多同性恋者难以在社会中寻找身份认同,只能“偷偷摸摸”地满足自己的情欲,而“偷偷摸摸”这个词似乎就意味着不正当性。这种不正当性大多是来自家人和长辈的拒不接受。我曾经试图和我妈讲道理,试图让她理解这种正当性。但我妈用“我不听我不听”阻断了任何和她沟通让她接受的可能。似乎他们那个年龄的人的成见根深蒂固,并且拒绝了解接受和他们价值观相悖的一切思想。 女性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角色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但她们仍遭受着不公,所以Metoo才会引发如此大的共鸣与回应。而在社会中难以发生的LGBT群体,他们的前路与女权相比则更是一片迷雾。 如何让平权的思想影响不那么包容的地区和群体,甚至如何寻求制度上的合法化,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此外,如何根除同性恋与性暴力的成见,如何避免在传播途中出现的黄色与暴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它们不应当成为运动被污名化的理由。

May 18, 2018 · lsypenguin

Archives

archives

lsypenguin